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财经频道>> 行业信息>> 正文

世界精神卫生日:访名老中医昝圣旭 关于中医药治疗精神病抑郁症的研究

人民财经网  2024-10-11 13:28:45 阅读:
核心提示:

  2024年10月10号是第33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精神卫生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WPA)在1992年发起的,时间是每年的10月10日。旨在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维护人民心理健康。

  现代社会,随着生活、工作的压力日益增大,精神卫生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约有4.5亿精神发育障碍患者,且每40秒就有一人死于自杀。精神疾患影响着不同年龄、文化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群,已成为严重而又耗资巨大的全球性卫生问题。

  在2024年世界精神卫生日这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打破精神病不能根治,全世界攻克精神病第一人,潍坊市圣旭精神疾病研究院院长昝圣旭教授。

  医生档案:

  昝圣旭,"昝氏中医世家"第五代传人,2005年任山东省协和医学研究院副院长、精神病研究所所长;2015年创办北京圣旭堂心脑病中医药研究院;2015年创办潍坊昌乐圣旭精神疾病研究院;先后在国际国内发表论文二十余篇。曾获卫生部“健康使者”荣誉奖牌和证书,中国十佳名医,全国中医劳模、中医药亮剑成就人物、“抗疫英雄”、“疫情防控最美战士”、“抗疫先锋”、全国中医劳模;荣登世界第一屏纳斯达克大屏;“纪念铜像奖”获得者;“精神病中药四步疗法治疗药物”,在第11届澳门国际创新发明展获得 金奖;被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成员单位——吉雷斯纪录授予”吉雷斯·修儒释道 诚泰斗医“大奖’;被全国中医学术传承委员会聘请为 荣誉会长及终身医学博士和终身客座教授。

  家学渊源,承古启新

  精神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精神病,中医称之为神志病。众所周知,精神疾病是复杂、慢性发展的,精神疾病的诱发涉及多种因素,因此治疗和康复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日常大家一提起精神疾病的治疗,首先想到的是看现代医学用化学药品,其实中医治疗精神疾病方面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经验丰富,具有独特的优势。从《黄帝内经》开始,中医典籍中就出现了许多治疗精神疾病的经典处方。

  昝圣旭教授行医50多年来,在治疗精神病方面造诣颇深。他精通古籍,善用古方,重视临床实践,重视经验理论总结,将祖传秘方自我创新、临床和病理相结合,融古今医学精髓而用之,探索着治疗精神病的良方,独创五项中药国家发明专利——“四步疗法,五大方案”。攻克了千年堡垒,打破了精神病不能根治的神话,医学一角,亮起了炬火,精神病人不再是残疾人!

  学无止境,传承创新

  昝教授在五十多年的医学生涯中,扎根基层、艰苦奋斗、孜孜以求,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竭尽所能、执着担当,在中医药创新发展的路上追求卓越,践行勇为。在治疗精神病患者时针对不同类型的精神类疾病,采用内外兼治的方法进行治疗,发挥中医辩证施治的特色,始终坚持一人、一法、百病百方的辩证施治原则。内治法包括针对不同类型的中药汤剂口服;外治法则包括针灸治疗、推拿点穴治疗;配合行为性指导、心里疏导等治疗方法。攻克了精神病不能根治的千年堡垒,改变了患者长期延用化学药品,激素类药品,千人一方,万人一药的常规治疗方法。也改变了患者长期口服化学药品的所产生的呆板、迟钝、虚胖无力、记忆力减退、智能下降、性格变异、停药复发的不良反应,改变了有些患者终生服药的弊端,这是治疗精神病的一大革命。昝教授帮助成千上万名精神病患者摆脱疾病煎熬,成为患者精神世界的“掌灯人”。

  在采访中昝教授具体讲到:宏观天下医界,在先人的启蒙下,进步发展状大。开颅,破腹,接肢换脏,绝处生还,硕果累累,无不称快。

  瞥目医学一角,非但没有进步,反而倒退数千载,古人遗慧,淡忘殆尽,国人无不为之担忧。单说精神病,在还没有世界统一命名的时候,在中国称为癫狂症的远古时代,在中医理论最先大成的秦汉时期,我们的中医祖辈,对精神病的治疗,“则十生其十,百生其百,病无不愈尔”。而今天,几千年后的中医学,又加上西医学这条有力的膀臂,一个五行制化,善治无形之疾,个解剖立论,善医有形之病,中西结合,互补其短,联合近百年,各寻突破点,冀希攻克精神病,合二围之,合二歼之,九牛之力,结果--疾无愈尔。

  现代医学说脑神经紊乱,中医说阴阳失衡,美国技术权威分阳性,阴性:日本改为综合失调型:中国从14型又分为13型。精神中医学一书,众学者对分型治疗,得不到实践的证实提出异议。“没有很好有效的方药,只在分型上下功夫,有何意义?”1990年全国精神科中西医结合学术会议上,意见不一,有学者提出:“倘若好的治疗方法都没有,分型就等于徒流形式。"

  由于电脑的问世,给编写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改革开放以来,医科书籍,学术争鸣,新医术,如风吹秋叶,信手可触。而精神病学,“稀若晨星”,贵同凤毛。辈辈医学泰斗,黑发接白发,一代送一代,而精神病率一升再升,由3%、到8%、13%。仅山东一省,精神病人高达170多万。多么惊人的数字啊!而且多数得不到系统有效的治疗。而是在长年累月,一天不断口服安定药,如痴似醉的麻醉着大脑神经。世界残人行例。不得不位数上升,由以前的四种残疾人上升到七种,精神病不幸而有幸的例入了触目惊心的七大残疾人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放宽到2002年“攻克精神病的计划”如炮影而逝。普天下,谈病色变,全人类,渴望健康。中医学发展迅猛的日本,2002年9月提出了精神病改称为“综合性失调症”。这个命名的改称将精神病的靶向,移近了中医学的前沿。

  中医理论就是整体调解,吻合了我几十年的研究成果。精神病就是脏腑气机,大脑神经,综合性失调,单凭西药穿透脑血屏障,一味的安定或抑制是治不好的。

  昝教授论关于中医药治疗精神病抑郁症的研究

  一、有古可考:

  精神病这个名词,世界通用130年。

  精神病这组病症,最早记录在《黄帝内经》。称之谓:“癫狂”。生动的描写了症状表现:“弃衣而走,登高而歌。”阐述了发病机理:“阳气在上,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癫疾也。"《黄帝内经》是世界第一部人体科技专书,约成书于两千年左右,是几千年的实践医学,升华为理论医学的始页。有集体所作之说,托名歧黄。后世医学的发展进步,无不据此为根基,赖此为启迪。诊疗疾病的理、法、方、药、深远的影响着后世医学。继此书之后的名著华佗(中藏经),对精神病的治愈率,做了这样的肯定”......则十生其十,百生其百,疾无不愈尔。虽然古代精神病的发病率很低,但从“经文”中的“百生其百”,已显示这一患病群体已经数目不小。我们相信,尊为神医圣医的古贤前辈,绝不会偶尔治愈三五例,就像当今的保健品一样,大造声势,扩大疗效。并且古书医案里,大量的病例证明,对精神病的治疗,确实疗程短,痊愈快、费用低。例如:华佗治疗一君守之病,乃是思虑成疾,给患者留书一封“尽言其过”,激怒开郁而愈。是引用了《内经》中以怒胜思的治疗方法。朱丹溪治一新婚少妇,症见不食不动,困卧如痴。是当时的癫症,现在的抑郁症。先激其怒,打开脾气郁结,投药一付痊愈。又如(续名医类案),“卢不远治沈君鱼,终日畏死”,抽签算卦,信神磕头,投遍名医而不效。“一日就诊,卢为之立方用药,导喻千万言,又教育参禅入静,内忘思虑而痊愈“。这是一个多疑妄想的病例,药物加心理治疗而痊愈。当今社会,名院如林,名医如杏,却众人同声的把精神病判了“不愈之症”,不得不最后名次的排入了残人之列,未免令人有些酸楚寒傈之感。

  当然,单凭化学药品,是治不好精神病的。因为,服药时间短了,达不到效果,长期久服,麻醉脑神经,损坏心肝肾。并且有成瘾性和依赖性,最终成为残疾,是必然之因,酿必然之果。相比之下,中药显示了独特的优势。绿色天然,无毒副作用。自古就有“药食不分”,“药食同源”的说法。远古时期,没有种子,没有粮食,野果草种。树根树皮等等,皆采来为食。通过千百年的偿食,千百万代的总结,才熟知了诸般草根树皮的性味,性能归经,治病养生的作用,最后才命名为"药”。中医近五千年的养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数千年的中医前辈,治疗精神病“百生其百,疾无不愈尔”足以说明中药材的神奇效果,中医根治精神病,基础坚实,有古可考。

  二、有理可据

  精准治疗精神病,不但有古可考,而且有理可据。

  中医先贤,治疗精神病,之所以能“十生其十、百生其百、疾无不愈尔。”其理论根据就是辨证施治,综合调理。根据精神病的发病机理,有形治疗和无形治疗,兼重并用,心脑同治,平和阴阳。

  精神病的发病机理非常复杂。既有内因,又有外因。既有五脏六腑的失调,又有脑神经的紊乱。内外因素,相互作用,脏与脑互相影响。在治疗过程中只治脑神经的紊乱,不治疗脏腑的失调,顾此舍彼,图劳无功。治疗精神病的化学药品,虽然穿透脑血屏障,取其暂时的抑制和兴奋。但是,服用久了,使脑神经麻痹迟钝,失调的脏腑气机更失调。所以,近代医学治疗精神病,靶向只瞄准脑神经的治法,不仅仅是治此舍彼,更严重的弊端是治此伤彼,最后导致身心俱废,成为残疾,是必然走向。

  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发现了“脑为元神之府”。这个伟大的发现,在临床治疗中,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那么何为元神之脏呢?虽然狭义的说髓为脑脏,但是,广义的讲,人类生命的精神活动,或称为元神活动,皆有五脏六腑,以及整体的参与。这个整体的参与者,就是元神之脏。确切地说: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皮毛,皆为元神之脏。这个综合性的,整体的元神之脏属阴,元神之府属阳。体脏接收外界的感性认识,传入到脑腑升华成理性认识,就称为人之元神,支配一切精神活动。脏和腑是一上一下、一表一里、一阴一阳的关系。阴生阳,阳生阴,阴敛阳,阳系阴,阴阳互生互制,互相依存,既对立,又统一,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极生阳,阳极生阴。脏盈腑充,腑康脏健。绝不会脏独盛而腑自衰,腑独存而脏已竭。是故,化学药品,只治脑不治脏,治此舍彼,岂能收效?治此伤彼更是弊大于利。诸多事例证明,化学药品是由“神残”变身残的重要因素。公元前,治疗精神病,“疾无不愈尔”的理论根据就是重在治脏,先治其脏,脏腑同治,阴阳兼顾。

  传统医学还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按阴阳学说的定义一切上升的、动的、在上的为阳。下降的、静的、在下的为阴。头在上,自然为阳,体在下,自然为阴。阳者为腑,阴者为脏。会,是合拢相聚的意思。人通过喝水进食,吸入空气,再通过脏器功能,使之成为精气精微,转化成阴和阳的成份。阴的成份在下,荣养脏器,阳的成份就上会于头,成为元神,总伺精神活动。阴就是阳的物质基础,谓之“阴为阳所用,阳为阴所依”。不单是水食空气,通过脏器功能转化为阴阳之精气,而且皮毛五官,四肢百骸,听、闻、视、触,所得到的体外信息和体内信息,同样通过脏腑,进行消化吸收,转化成阴阳二气,各按所需,各按所能,主则生命,支配精神。(素问调经论):“云夫邪之生也......得之隐身居处,阴阳喜怒”。此段经文说明,饮食情绪,身居环境,皆能使阴阳在体内变化,精神变化而生邪生病。

  比如心脏。心血为阴,心气为阳,气血合化为志,志主喜,志为阳。上会于头,与脑共同完成思维辨智,记忆等精神活动,发声在笑。但是,与脑不同的是,心脏耐疲劳的能力不如脑,自然恢复疲劳的功能更不如脑。所以,脑力劳动者,心脏病居多。用脑过度,心神不宁,自言笑的精神症状,屡见不鲜。

  比如肝胆。肝为脏,胆为腑,与头之阳相比,肝胆具为脏。肝胆合化为志,志主胆量患怒。志为阳,上会于头,与脑共同谋虑,决断恚怒等精神活动,发声在骂。但是,与脑不同之处在于,肝脏的耐疲劳能力不如脑,自然恢复疲劳的功能更不如脑。所以,多谋善虑易怒之人,得肝病居多,恚怒狂躁精神病多见。反之,不善谋虑,少嗔少怒的人得肝病的很少,此种现象表明,肝和脑共同完成谋虑恚怒等精神活动。

  比如肺脏,肺气为阳,肺血为阴,阴阳合化为志,志主悲怨。志属阳,上会于头,与脑共同完成悲怨等精神活动,发声在哭。所以,每遇悲怨之事,先胸闷气堵,涕泪并下。久之,气滞便血瘀,百病而生,发为抑郁者多见。与脑不同之处在于,脑受悲怨刺激后,缓解较快,肺脏缓解较慢,就像打上深深的烙印很难抹平,临床检查证明了这一事实的存在。例如:人受重大悲怨事件刺激过后,脑电图,脑CT都查不出来。但是,不管几月前,还是几年前,多数切脉便知,跃跃然,如在指下。

  比如肾脏。肾气为阳,肾血为阴。阴阳合化为志,志主惊恐,志属阳。上会于头,与脑共同完成惊恐等精神活动,发声为呻。所以,每遇惊恐之事,难免呻吟。再说,不管什么病,久病必伤肾,所以,每遇病痛,也难免呻吟,此乃真脏之声。与脑不同之处在于,脑遇惊恐事刺激后,迅速缓解,肾脏却打上深深的烙印,很难抹平。有试验证明,给受惊吓的患者做脑CT、脑电图检查,无任何异常。但是,功底深厚的中医,举指诊脉,不管惊吓几日几月,即显然于指下。所以,惊恐引起的胆怯多疑,被害妄想,神疲少寐等心理障碍者多见。

  比如脾脏。脾血为阴,脾气为阳。阴阳合化为志,志主忧思。志为阳,上会于头,与脑共同完成忧愁思想等精神活动,发声在歌。但是,与脑不同的是,脾脏耐受疲劳的能力不如脑,自然恢复疲劳的功能更不如脑。所以,焦思苦想之人,得脾脏病的居多。比如饮食不佳,消瘦面黄,大便秘结,或先干后稀,失眠少寐,口干不渴,或多睡喜卧,抑郁多疑。此种现象表明,脾脏向头输送的阳气超过了脾阴生阳的负荷而伤了脾脏,或者说脾脏忘我的生扶大脑的忧思活动,而自身受了连累和劳损,也是顺和情理的,因为生者为母,被生者为子,脏为阴,生阳,脑为阳被生。阴生阳,阴为母,阳被生为子,母生其子,不遗余力、不惜忘我,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所以,每凡有病,脏先代之。子有病,母先受之,母有病,累及其子。医学先贤,早已认识到,凡病“先损其阴,后损其阳”。(灵枢百病始生篇)指出:“夫百病之所以生也.....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起于阴也”。经文明确了,情志之病,开始先伤脏,伤阴,并非先伤脑伤阳。当然,阴亏而阳虚,后来还是要伤脑伤阳的。这个先后的划分,启示了精神病的治疗,必需先治其脏,脏盈脑充,“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谓之,治疗得当,其病立解。若先治其脑,先治其阳。谓之治疗违法,病变百出,不成残疾,岂不怪哉。

  “头为诸阳之会”就是说,因为头会聚了各个脏器之阳气,才丰富了七情六欲,充盈了全智全能的各种精神活动的。大脑的精神活动,是各个脏器的集中体现,脑海的精神反映,是各脏器河流的溶会结果。只不过是脑和脏表现的精神活动,谁强谁弱的区别,谁是内在,谁是显在的区别。

  人身血液循环图这样显示,主脉连支脉,密而不乱,交纵有序,皆上著于头,施布于身,形状像一棵树。头为树冠,颈为树干,下为树根。树冠将内外之阳气,施布于根,滋养其阴。树根将内外之阴气上注于树冠,滋生其阳。上下溶会,阴阳互生,根健叶茂,冠盛根壮,相生相扶,形成一个完整的机体。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念,就是这一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树冠有病,起因在根,重治树根,根冠同治,事半功倍。精神病,症状在脑,病因在脏,投药于脏,釜底抽薪,投药于脑,扬汤止沸、脏脑同治,整体调理,"百生其百,疾无不愈尔”的绝妙之处,就在于此。化学药品,只顾一味的穿透脑血屏障,只治脑,不治脏,并且不养脏而伤脏,不养阴而伤阴,医病不求病因,投药不达病所。哪能治好精神病?就像一棵树,梢焦叶黄,一味的单治树梢树叶,不治树根,并且伤害树根。怎么能救活一棵树!

  三、有法可依

  中医中药,根治精神病,不但有理可据,并且有法可依。法,就是治疗依据的法则。

  汉代医圣张仲景,据今两千年左右。根据《内经》理论,首创“辨证、立法、修方、用药”、整体治疗体系,延用至今,盛而不衰。临床实践证明:凡医者,不遵仲景之法,庸医无疑。谁想弃旧立新,就如大文豪苏东坡之说:“非狂即愚”。要想根治精神病,不学(内经),不懂医理。不学(本草),不懂药性。不学(脉经),不懂诊病。不学(易经),不懂阴阳。不学(仲景),不懂理法。看近百年的医学发展史,后继乏人。宏观的说,医学进步了,尤其是急性病,更显突出。不说高血压、糖尿病都成了终身病,却说沦为残疾的精神病,近代医学,不但没有进步,反而落后于古人数千载、历史已解决的疾病,现在却成了致残之疾,沉痛的事实,究其原因,就是遗忘了千百年冶炼成功的治疗法则。

  先说扶正祛邪的法则

  (景岳全书)中云:“治病之则,当知邪正,当权重轻”。就是说,治病的原则,应当先知道病邪类型,如邪火、血瘀、痰郁等。正气虚衰在何脏,权衡病情轻重。谓之“邪之所凑,内气必虚,内气实,邪不可干”。因此,或攻或补,或攻补并用,达到邪去正安,彻底痊愈的目的。并非头痛治头,脚疼治脚,失眠就是吃安眠药的庸医之为。临床实践证明,化学药品用的越久,正气越虚,邪气越实,最后成为精神残疾。以抑郁症为例,不愿出门,不愿见人,高兴不起来,对啥都没兴趣,自我评价过低,虽然仪器查不出什么异常,但切其脉便知,大多心肾两虚,或脾肺俱虚,或肝血大亏。遵其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法则,无不应手而愈。

  再说调整阴阳的法则。

  (景丘全书:传忠录)中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由“经文”所示可知,我们的古医前贤们,为什么“百生其百,疾无不愈尔”绝窍在于:凡诊病施治。自始至终,皆以调整阴阳为法则,“先审阴阳”“谨察阴阳"盛衰在何脏何腑而调之。调多长时间?调几个疗程?调多少付药?没有时间,而是“以平为期”,也就是说,什么时候调至阴阳平衡了,什么时候为期限。谓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值得提出的是,有些患者,以自我感觉良好为度,不以医生的审辨阴阳为准。终止治疗,自行停药,这也是精神病容易复发的原因之一。

  阴阳是处百病,决生死,主择生命的两大因素。古代医学泰斗,皆"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创“疾无不愈尔”之疗效。究其精神病成为当今医学难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垂千古不变的阴阳学说,受到了现代人的普遍忽视。因为阴阳理论,比较抽象,难学,难懂,难解释,难理解、眼难视,手难触,仪器查不出,科学难证实。就像经络的道理一样,虽知其有,心知肚明,口难形容。超科学的东西,蒙上了迷信的黑纱,深究细研的人就更少了。学中医五年,大本毕业,仍然感到自己是个学生。虚实阴阳,浮沉迟数,滑弦结代,摸不清、辨不明,仍是小医无名。没有多少顾客尊重,收入也就可观了。而学习西医五年,大本毕业,很快名声显赫。大则撑起一个医院,小则撑起一个科室。住有楼房,坐有轿车。在市场经济,先富为能,大富为尊的形势下,急功近利者也算时尚了。学中医,研阴阳,半世学生,半世为医,夕阳再红,未免来迟。先红为快的潮流,使不少的人不在埋头深钻中医理论,但求能知一二。所以,指导临床的阴阳法则,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更有聪明医生,根本不研究辨证,几乎全凭仪器应诊,既不劳神,又无责任。看仪器报告,开方处药,摸摸脉,拿个架势而已。问知头痛,作个脑电图。问知心慌,来个心电图等等。其实,有形的仪器,难查无形的阴阳。产生阴阳二气的脏腑,或受阴阳二气的脏腑,所做的功和能,有的过大,有的过小。有的在超负荷的做功,发能。有的脏腑功能微弱,形成某脏阴盛,阳衰,或阳亢阴虚。阴阳偏离,精神失控,哭笑无常,并没有脏器上的病变。因此,任凭多么严重的功能性精神病,任何仪器也查不出相应的体征。所以,只能对症处理。抑郁型,狂躁型、强安定。无论是专家还是教授,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或是乡村卫生室。公式化、格式化、模板化、车出一辙。男女老少,治法雷同,不同之人,相同之药,延用至今,治病近百年,疾无一愈尔,病人转残人。如果认真的诊脉辨证,就会明显的发现脏腑的阴阳失调。若按调整阴阳的法则,就能达到,“百生其百,疾无不愈尔”之目的。

  仅举一例,加以说明阴阳对人体生命的重要性。

  商河县一位严重精神病患者。杨某,男性,40岁。日见鬼神,漫骂不休,走路不稳,坐立倾斜,语言不利。切寸关脉博弦、细、数、尺脉伏、弱。但省级医院脑电图查无异常,不收治。经中药治疗,调和阴阳,20余日,好转大半有余,能攀上双杠,语言清利。因为家人,对切脉诊治,莫名其妙,不如仪器检查,直观可信,再次去省医院检查,和上次一样,仍查无异常。因此,放弃中医治疗,专投巫医,5——6日,病情恶化,鬼神重现,又5——6日,整夜不寐,饮食具废,阴阳离绝,功能衰竭而死。一个壮壮的生命,“无病”而逝。这残痛的事实表明,危及生命的祸首,不独是器质性病变,这“查无异常”的阴阳失调,更是瘾形杀手。同时说明了,“谨查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是根治精神病,预防精神病的法则之一。

  还有调和气血的法则。

  人的生命,以血为养,以气为动。“气为行血之帅,血为生气之母”。气顺血畅,气滞血瘀,血盈气充,血亏气虚。精神病,多是情志不随。事多违愿,气郁成疾,气滞便血瘀,气郁多生癫,(抑郁型)血瘀多生狂(躁狂型)。是故,根治精神病,调和气血,是必遵之法。另外,滋阴降火,涤痰开窍,重镇安神等法则,也是根治精神病过程中,辨证施治的重要法则。

  四、有方可用

  根治精神病,不但有法可依,并且有方可用。

  大家知道,世界上的矛盾都是对生的。有矛必有盾,有盾必有矛,有病必有方,这是天然之理,是本来不容质疑的,只不过是认识早晚的事。同样,精神病这个世界难题,远古时期就有名方可用。比如:“癫狂梦醒汤”“桃仁承气汤”“清营汤”等。这些名方,不知康复了多少精神患者。这些名方,并没有因为年代久远而暗淡光辉,而是根据长期的临床磨砺,更显光华。应该指出的是,有效无效,效果微著,条件有三:一在切脉是否准,二在辩证是否明,三在加减是否精。不因人而异,不辨证加减,千人一方,抄方治病,误病害人。

  五、有药可使

  彻底根治精神病,不但有方可用,而且有药可使。

  有人会说:有方必然有药,有药何愁无方?其实不然。有方未必有药,有药未必有方。要治好一个疑难病症,从几千种药材中,筛选几十味药,君臣佐使,配伍得当,各按值守、各寻经效力,又相生相扶,又相互制约,只起治病作用不起副毒性,没有深厚的中医功底,是做不到的。比如:汉代医圣张仲景,治疗麻风病,修治“石谷汤”,无不应药而愈。不知何故,只有方名,失记了药名。后代医学名家,都试着根据方名,加药组伍、用于临床,百试而无一效。这种有方无药的例症,足以说明了,中医配伍的科学性,严谨性。所以,自古以来,持家技,秘而不传的特效秘方,有的散失,有的隐秘于大家小户。但是,我们的中医前辈,在治疗精神病方面,理法方药具备,给后人研究精神病,留下了极大的方便。

  比如:癫狂梦醒汤。方中桃仁、赤芍有化瘀血,治狂之功;陈皮、半夏、苏子,共酿化痰治癫之效;柴胡、香附、青皮、大腹皮共凑疏肝理气解郁之能,加甘草调和诸药,即矫其药味,又兼补气,以制理气泄气之弊;木通、白鲜皮,加强利尿泻火,开启邪出之门,加快致病物质的排泄。全方活血化瘀,理气解郁,化痰开窍,气血并治,痰火同伐,阴阳兼调。清利中佐味温补,缓攻中而不伤正,癫狂之邪,不外气血痰火,如此数矢齐发,各中靶的,癫狂之梦,岂能不醒!

  应该说明的是:目前利用科技手段,提取中药精华,制成胶囊或颗粒、投入市场,因为不用煎汤熬药、服量又少,无味易接受,吸引了大批患者。服用较长时间后,发现效果甚微时,大病已成,钱财已空,后悔莫及。

  为什么某些中药,(当然不能概而论)提取了精华,去除了糟粕,疗效更降低了呢?很难解释清楚。但是,有很多事例旁证,比用语言说的更明白。比方说吃精面粉的富足家庭,又开始吃全面粉了,结论是,好看好吃不养人,适口不适身。科学证明,钙质维生素类,16种微量元素存在于表皮。单吃精粉,或单吃粗粉,皆为偏差。值得注意的是,科学并没发展到最高的阶段,超科学的东西很多,科学还没能力识别它们。比如:试验证明,“四君子汤”合煎能抑制癌细胞,若单味煎汤,再合并起来,对癌细胞毫无抑制作用。这种现象,用什么理由都难解释。之所以中药能滋养人类生命,或者救人于坟事之际,其内还瘾盾着很多没被发现的玄妙。用科学手段,诸般药物,单独提纯,再合并起来是否重演了“四君子汤的试验”?

  另外,我们近代学医者,不要认为有了仪器,就可以轻松了学习。我们的中医祖辈,为什么能名垂千古而不朽,是因为他们的医学智慧,不知道超越了多少代人,也不知道他们总结了多少代人的经验。据测试,一个普通科学家的智商,要比一般人先进二百年。那么,尊为神医、圣医的先古科学家,就无法估算了,距今千余年的医学家昝殷,世界第一本形成文字的妇儿科书籍作者,用医学逻辑推理分析小儿的生成、生长过程,和现在的仪器检查基本相似。这说明,虽然社会科学日新月异,而人类生命体态的进化,是微之甚微的。所以,在医学养生治病的范围里,勤求古训,开发新智,古为今用,古今贯通,更显示中医之优势,更彰发中医之特色。

  根治精神病,有药可使,是天然的原药材。因为原药材,受山石地气,日月精华,培养生长的灵气,没被破坏。五味五气俱全,走脏窜经的性能俱全。如果科技提纯,就不尽其然了。不一定损伤了哪个性能,而降低效果,也不一定散失了哪个味而失去疗效。曾有人对古贤口尝身试,所讲的药性药味,缺乏科学验证而产生怀疑,其实大可不必。比方茶叶和酒的优劣,仪器根本无法辨别。划分等级,仍靠原始的品尝而定。再如人参,仪器化验,人参和茎叶,含有相同的皂苷成份,但几千年来,却只用其参,不用茎叶根叶同用,古今无例。

  有药可使,还要使法得当。

  金元时代王好古说:“良医用药如临阵用兵”。不言而喻,煎汤熬到即使卸敌“炼”兵了。兵炼精熟,能克敌制胜。那些嫌熬药麻烦,原始不斯文,不够现代化的心理嫌药难喝不如口服液,不如药片省事的心理只能自酿苦酒。顽固病,就得顽固治硬骨头,就得用劲啃。意出鸿毛之力,欲获千钓之功,乃天真之想。知明家属、配合知明的医生,药物治疗,心理疏导,精神病无一不痊愈者。

  六、有例可证

  大江南北,国内国外,异口同声“精神病是不愈之症,精神病是致残之疾”。听来发憬,谈病色变。其实不必如此悲观,医学在进步,科学在发展。古人做不到的,我们已经做到了,古人能做到的,我们更能做到,前贤们能“疾无不愈尔”,我们为什么不能?

  潍坊市圣旭精神病研究院院长,中医专家组,以弘扬中医为已任,康复患者为目的。温故启新,遵照“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治疗法则,结合中西医,取其各长,快慢互补,标本兼治。独创“四步疗法五大方案”,应用于临床,疗效满意治愈后停服一切药物,恢复本来性格,现治疗500名患者追访调查统计如下

  女性患者350名,最小的16岁最大的72 岁,痊愈停药后均未复发

  男性患者150名,最小的20岁最大的68岁,痊愈停药后均未复发,

  总疗程最快的2周,最慢的9个月(特殊患者一年半---1年的治疗和再教育再培训再训化才有可能恢复为病前自我)

  男性18名,女性26名,没能坚持治疗,自行停服中药,不在统计范围

  参考文献:《黄帝内经》《伤寒论》

  《实用精神病学》《精神病学》

  《临床中医脑病学》

  《山东中医杂志》1986年第二期

  社会责任,医道传承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在古代,很多饱学志士,不愿为官,官场如战场,他们多数选择但求于世无争,只求于世有补,默默奉献社会,小瘾于深山道觀之中,大瘾于医术相卜。被百姓颂传谓:世外高人!

  身在民间,利泽苍生,强壮大众,助长国力,唯医莫属。所以“不为良相,便为名医”,是爱国,爱民志士的共同追求。

  出身中医世家的昝所长,从清朝到民国,至今6代人从事中医学。祖传师授和自修,从教学到临床,从讲台到患者,从书本到实践,学古而不泥,尊前贤而不刻板,反复研究,反复论证,反复实践,天道酬勤,在几十年的行医生涯中一步一个脚印,以辩证精准、用药独特、出奇取效见长,各种各样的精神病人治愈了数百人之多,挽救了众多寻常百姓的家庭。他精湛的医术、神奇的疗效、高尚的医德,多年来一直被人们口口相传,山南海北,都有被他妙手施救的精神病人。赢得了一个个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和家属的无比信赖,获得锦旗300多面,一面面锦旗见证了他精湛的技术。

  目前已经古稀之年的昝教授早已到了退休的年龄,但他却从未仔细想过退休的事情,他总是希望能为患者多服务几年,多救治一些患者,让他们早日摆脱疾病困扰。目前,昝圣旭教授的儿子昝庆喆(昝氏中医世家第六代传人),子承父业,传承家族医学,行医济世。

  昝庆喆,从小在父亲言传身教下,自幼学医从医,爱好传统中医学,对祖国中医药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曾从军16年,服役于解放军第519医院,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退役后为继承和更便于学习和弘扬中医,他毅然决然放弃了部队的工作安置,回到父亲身边继续从事着他热爱的中医临床工作。现为北京圣旭堂失眠抑郁症研究院副院长、医意堂堂主。

  展望未来,昝氏中医将在昝教授的带领下,孜孜以求,锐意进取,为守护精神病患者的身心健康不断努力,不懈奋斗。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圣旭精神疾病研究院

  联系方式——电话:400一1288997

  昝圣旭教授创作书法作品,献礼世界精神卫生日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产品与服务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招聘信息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人民经济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4 finance-people.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961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85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东升园华清嘉园13号楼
服务咨询QQ:601346133    36351310 投稿邮箱:39325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