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头条新闻>> 正文

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发展和改革局 助推“智慧就业”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人民财经网  2021-10-15 12:50:48 阅读:
核心提示: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六稳”工作、“六保”任务,就业都摆在首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作为国务院批复设立的第九个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发展和改革局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精准聚焦“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丰富内涵,创新构建线上线下、精准高效的“智慧就业”新模式。新区获批七年来,累计新增城镇就业9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4%以内,获评“2020中国年度最佳促进就业城市”。

  一、灵活用工入“云”,精准支持新就业形态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广泛应用,早已打破“三百六十行”局限,新领域、新职业大批涌现,主要特点是雇用关系灵活化、工作内容碎片化、工作方式弹性化、工作安排去组织化、创业机会互联网化,同时也带来劳动权益难保障、社会保险难落实等新问题。解决新问题,需要新思路、新办法。西海岸新区创新就业服务“云平台”思维,以互联网的手段解决互联网衍生的问题,精准支持新就业形态。

  打造共享用工“云平台”。时间回到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让经济社会发展按下“暂停键”,返乡工人无法到岗,许多企业面临复工难、复产难。为解决企业员工短缺难题,西海岸新区在全国率先采取“四方协议”的做法,实施企业间调剂员工的“共享用工”模式,指导和支持区公共就业协会搭建由700多家会员企业参与的线上“共享用工云平台”,实现缺工企业、劳动力富余企业与赋闲员工的无缝对接;并由人社、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实行大数据筛选和平台信用认证,确保员工薪资安全。“共享用工”模式实现了企业间人力资源要素精准流动,既有效满足了企业用工需求,又促进了赋闲行业员工稳定就业,降低了行业性、规模性失业风险,有效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新闻联播》对此进行了独条报道。在总结“共享用工云平台”经验基础上,西海岸新区探索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路径,创新建立灵活务工、零工市场、和谐劳动关系三大云平台,拓宽了灵活就业渠道,有力地促进新区居民就业。

  建立灵活务工“云平台”。今年以来,新区发展和改革局统筹相关部门,人社局、区属国有企业和IT公司、大型人力资源机构组成工作专班,建立了覆盖全区企业的岗位信息库和灵活就业人员信息库,创新打造“智找活”灵活务工云平台。平台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坚持公益性服务为主导方向,兼顾社会化服务效益,定位社区村居,立足服务基层,主要帮助和指导社区的闲置劳动力,特别是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通过大数据算法实现“人”“岗”智能化精准撮合匹配,以微信通知的形式给求职人员推送其感兴趣的岗位信息,供灵活就业人员根据自身技能情况就近就地找工作,打通灵活就业人员和用工企业的末端一公里,既降低了企业用工成本、提高用工配置效率,又促进灵活务工劳动者实现更充分、高质量的就业。截至目前,平台已采集职位数据17000余条,求职数据5400余条,人岗初步达成就业意向3800余人次。

  打造线上招聘“云平台”。为保障企业用工需求,西海岸新区开发了“春风行动劳务用工网络招聘平台”,并开设了农民工线上招聘大集,将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和劳动者求职信息进行联网自动匹配,提升了人力资源供需服务效率。2020年以来,累计举办网上招聘活动129场次,收集企业岗位信息4万余个,网上达成就业意向2万余人。同时,重点围绕生产制造类企业和民营企业复工复产需求开展专题招聘,鼓励和支持各镇街就地就近开展网络招聘活动,促进了居民“家门口”就业,有效地缓解企业缺工压力。举办了青岛市“人才政策进校园”暨“青才实训营·起航西海岸”校企对接洽谈会,提供高校毕业生实习就业岗位5000余个,有力地促进了驻区高校毕业生留区就业。此外,通过该平台开设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直播课程,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各类“零跑腿”服务,2020年以来,落实住房补贴、生活补贴、一次性安家费等各项人才补贴2.3亿元,引进高校毕业生等各类人才3.1万人。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云平台”。围绕保障新就业形态务工人员和企业双方权益,西海岸新区积极深化全国和谐劳动关系综合实验区建设,在全国首创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6+2青西模式”,并获批国家劳科院首批劳动和社会保障研究与创新基地,促进全区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有力保障了城乡居民高质量就业。创新设立了集线上线下劳动法律法规“专家讲堂”“视讯云桌”远程执法和微信“网上维权”为一体的和谐劳动关系“云平台”,开辟了线上法律咨询、“不见面”办案和远程调解维权的新路径。同时,在青岛市人社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西海岸新区发展和改革局助力海尔等重点企业启动研发区域电子劳动合同平台,在全省率先推广应用电子劳动合同新模式,并采用区块链、人脸识别、哈希加密等技术,实现了劳动合同系统化、可视化分类管理,有效提升了劳动关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目前,全区推广电子劳动合同应用的重点企业达16家,签约职工3.5万余名。

  二、就业服务联“网”,开启惠企便民直通车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保障企业用工和促进居民就业,西海岸新区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设立了一支就业人才服务专员队伍,向每个镇街派驻一名服务专员,并建立与区内重点用工企业“一对一”服务机制,定期向企业宣传各类优惠政策,开展用工动态监测,为企业提供专业、精准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跟踪服务;同时,在每个村(居)设立一名劳动保障协理员,负责定期收集居民就业、培训等方面需求,并提供代办等服务。通过发挥就业人才服务专员和劳动保障协理员两支队伍的作用,西海岸新区将就业服务联成一张网,打通了为企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重点项目与促进就业联“网”。主动对接全区重点项目建设,提前介入帮助企业分析普通职工、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情况,并建立企业人才需求台账;引导和支持企业制定合理招聘计划,组织企业参加省内外招才引智活动,加快引进企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同时,新区实行区级领导、各部门与重点项目包联制度,指导企业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协调解决企业在招聘前后的就业信息发布、职工就业登记、社会保险缴纳、劳动纠纷化解等一揽子问题,把就业服务贯彻项目建设全流程,切实为企业提供高效的保障和服务。

  区级就业服务大厅与镇街、村居联“网”。针对企业、群众办事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堵点和痛点问题,按照标准规范、便民利民的原则,建成区级人社服务平台1处、镇街级人社服务平台23处、社区(村)人社服务站378处,构建了标准化信息化的三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实现了就业服务城乡全覆盖。充分发挥区级平台“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政策找企”服务,打造“零材料、零跑腿、一次办好”的服务模式。积极打造镇街级智慧就业大厅,在每个村(居)设立劳动保障协理员,为居民提供“帮办代办代跑腿”和“微信代帮办”服务,变“群众跑”为“代办跑”,真正做到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切实提升了就业服务水平,增强了居民的满意度与幸福感。

  人力资源产业发展与就业服务联“网”。西海岸新区按照“政府支持、企业建设、资源整合、市场运作”的专业化发展模式,建立了青岛市首家区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猎头产业园,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奖补、场所支持等方式,促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加快在产业园集聚发展,有效提升了全区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水平,为新区产业发展引进了一批促进了新区产才融合发展。目前,新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已集聚60余家人力资源机构,累计创造营收15亿元,服务客户4000余家,累计为10万余名员工提供了全方位的就业培训、社会保险和劳动关系协调等服务。2020年12月,新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被评为“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三、农民信息进“库”,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围绕促进农民就业创业,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西海岸新区通过建立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信息库、农村闲置劳动力信息库、乡村振兴人才信息库,及时为有就业、培训等需求的农民和引进的乡村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着力打造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农人,带动和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新活力。

  建立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信息库。2020年以来,西海岸新区组织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1.9万余人,并进行了实名制登记,建立了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信息库,并以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为主体,开展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跟踪服务工作,提升就业服务水平,为提高劳动力转移就业率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打造高素质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和农民田间学校,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力度,并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大力开发乡村人才资源,培育高素质农民,激发乡村人才发展活力。

  建立农村闲置劳动力信息库。为精准促进本地劳动力就业,2021年初,西海岸新区组织对全区农村闲置劳动力状况进行了全面摸底排查,建立了全区1.3万名农村闲置劳动力动态信息库,对有就业意愿的农村劳动力进行跟踪服务,采取微信推送、村务公开栏公布、“一对一”上门服务、举办专场招聘会等多种方式,帮助其快速找到合适的岗位。同时,根据闲置劳动力就业意愿和岗位要求,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实施“人岗相适”技能培训,通过精准培训提升就业技能,例如:针对部分乡镇影视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开展了群众演员、影视道具、乡村民宿等专项培训,并提供“订单式培训”和“技能+岗位”一条龙服务,培训合格的农村劳动力纳入信息库,为精准推送就业岗位提供数据支持;符合乡村振兴惠民工厂入驻条件的可直接上岗,有效帮助农村闲置劳动力就业就近就业。

  建立乡村振兴人才信息库。西海岸新区坚持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环境,大力培养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立了乡村振兴人才信息库,加强人才引、育、用全链条服务。面向世界双一流高校开展“优选计划”,为镇街选调农业技术类、经济管理类党政干部人才38名;组织开展“三支一扶”大学生招募工作,每年招募“三支一扶”大学生20人;创新开展社区专职工作者招聘工作,选调社区专职工作者253人,进一步优化了基层干部人才队伍。培育科技特派员128名,构建起以科技特派员为核心的农业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为乡村振兴打造了一支科技人才队伍。将农村自主创业农民纳入创业担保贷款范围,累计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1160人。大村镇宋江富荣获“山东省十大返乡创业农民工”称号。

  四、技能培训上“线”,培育技能强区主力军

  十九大报告提出,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西海岸新区大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和“技能强区”工程,积极落实惠企惠民政策,坚持做到对企业服务到位、指导培训到位、跟踪服务到位、帮扶政策到位、培训补贴到位“五个到位”,支持企业稳岗扩岗,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并采用“线上+线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组织企业职工、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着力打造与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促进技能提升培训与企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既稳定了企业职工队伍,又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新区技能人才队伍不断扩大,高技能人才总量进一步攀升,截至目前,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3万余人,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5190人,获得国家级技能人才荣誉称号共8人,获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家。

  大力开展线上职业技能培训。2020年初,为应对突发疫情,西海岸新区快速搭建山东省首家线上职业技能培训直播平台,把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作为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扩大就业规模的重要举措,鼓励企业和劳动者积极参与线上培训,有力推动了职工技能提升和企业复工复产,该做法被新华社、中国日报等媒体竞相报道。同时,大力支持企业开展新录用人员岗位技能培训,实施“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模式,结合我区家电电子、汽车船舶制造、海洋化工、文旅会展等重点行业,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扶持、社会支持的企业技能人才培训体系。目前,新区已建立企业培训中心70余个,2020年以来,组织100余家企业开展企业新录用人员培训1.2万余人。

  突出开展“工业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青岛是“工业互联网之都”,西海岸新区作为青岛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在全市率先实施工业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全力打造工业互联网人才高地。新区投入培训资金216万元,联合中国石油大学和海尔卡奥斯等高校、企业,加大对新区制造业企业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工业机器人、物联网等新职业新技能培训力度,着力提高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理论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企业进行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赋能改造提供人才支撑,有效激发了企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内生动力。2020年,共举办职业技能提升培训30余期,培训工业赋能项目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研发技术人才、应用技能人才2650余人。

  创新上线“群演”培训。青岛灵山湾影视文化区联合山东卫视、中广联演员委员会、融创集团共同发起《群演公社》项目,沉淀形成1.2万余人的群演资源库,孵化落地“群演公社”公共服务实体平台,已为《封神》等入驻东方影都拍摄的影视剧组提供优质群演9000余人次。此外,新区结合藏马山开发和东方影都影视外景地建设,超前谋划、统筹考虑新型职业农民群演培训,连续三年每年投资30余万元,组织专业团队对农民群众演员进行实景化训练,每年培训400人。目前仅藏马镇持证群演已过千人,其中近600名优秀群演被纳入西海岸新区“群演公社”信息平台,参演群众每人每天能获得100元左右的收入,有力促进了居民就业增收。

  新区发展和改革局

  2021年10月9日

  (作者:西海岸新区发展和改革局 管蕾 王子玲)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产品与服务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招聘信息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人民经济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4 finance-people.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961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85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东升园华清嘉园13号楼
服务咨询QQ:601346133    36351310 投稿邮箱:39325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