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清:对称经济学 术语表(一)
中国智慧 中国智慧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世界观方法论,其中最根本的是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对称、非线性、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对称、非线性、系统性思维方式奠定了科学思维方式与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以对称、非线性、系统性思维方式为基础创立的对称逻辑、对称逻辑学化解了形式逻辑思维方式造成的困扰人类几千年的悖论,得到了科学的证明,促进了科学的发展,确立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中国话语权。对称逻辑及运用对称逻辑思维方式创立的对称哲学、对称经济学、对称管理学使中国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体系。只有对称逻辑才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只有对称哲学才是科学的哲学,只有对称经济学才是科学的经济学, 只有对称管理学才是科学的管理学, 只有对称发展观才是科学的发展观。对称逻辑学、对称哲学、对称经济学、对称管理学才是中国智慧的结晶。只有中国智慧的结晶对称经济学才能正确解释中国和其他国家经济的发展,科学建构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赶超发展模式。
生产力 作为经济学概念的生产力狭义指再生生产力,即人类创造新财富的能力。从横向来看,生产力分为个人生产力、企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从纵向来看,生产力分为短期生产力、长期生产力;从层次来看,生产力分为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生产力是生产力系统的功能,组成生产力系统的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社会文化制度体制环境,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就是组成生产力系统的要素之间的关系。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如果对称,生产力发展速度就快;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如果不对称,生产力发展速度就慢。生产力系统结构的对称程度决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所以生产力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资源再生的结果,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生产力发展是增长向发展转化的中间环节;把生产力看成整体范畴而非要素范畴、层次范畴,是发展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话语权话语权即说话的权力。依据主体不同,话语权分为个人话语权、群体话语权、政党话语权、国家话语权、民族话语权。主体有无话语权、话语权大小,取决于主体的智慧、学识、实力。话语权最根本的,是智慧;智慧中最根本的,是思维方式。以形式逻辑思维方式为代表的线性、非对称、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奠定了西方话语权的基础。以对称逻辑思维方式为代表的对称、非线性、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奠定了中华民族话语权的基础。
转型经济学作为发展经济学组成部分的转型经济学是研究增长向发展转变规律的发展经济学。研究增长向发展转变规律是发展经济学的内涵之一,真正的转型经济学是发展经济学。转型经济学是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转轨基础上的经济学范式转换。转型经济学揭示了增长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本质区别,使发展经济学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经济学发展的逻辑相一致的基础上,使发展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
附加值 作为发展经济学概念的附加值是经济主体新创造出来的价值,包括资源附加值、产品附加值、资产附加值、资本附加值、企业附加值、产业附加值。附加值本质是使用价值,附加值提高本质是使用价值增加。附加值是贯穿企业利润率、盈利模式、成长性、产业升级的核心,是生产力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提高附加值是一切商业模式、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是现代产业体系的灵魂。产品附加值是其他附加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是提高附加值的根本途径。
现代经济学 现代经济学是与西方现代经济学不同的新的经济学范式。现代经济学是运用对称、五维空间、复杂系统论方法,以对称平衡论为理论基础,以主体为主导的主客体对称关系为出发点,以智慧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规律为对象,以附加值为核心概念,以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产业体系、智慧经济、知识经济、知识运营、数字经济、共享经济、政府宏观调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业4.0、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产业融合、产业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经济高质量发展、包容性发展、企业成长性、大健康等为基本概念,指导、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现代经济学是对称经济学,是发展经济学,是科学经济学。现代经济学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发展中国家赶超战略的理论基础,是人类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转轨的理论基础,也是人类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转轨基础上的经济学范式转换。
产业结构 作为发展经济学概念的产业结构指产业内部各生产要素之间、产业之间时间、空间、层次的五维空间关系。产业结构也叫产业体系,是社会经济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产业结构升级是通过产业内部各生产要素之间、产业之间时间、空间、层次相互转化实现生产要素改进、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附加值提高的系统工程。经济主体和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是最基本的产业结构,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最根本动力。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相对于经济增长而言,是发展经济学核心概念。经济发展指包括质量与数量在内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不仅是数量的增长。随着生产社会化、知识功能化与社会经济化,经济结构已经复杂化,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在内涵和外延两方面逐步趋同,GDP增长已经不能真实反映经济增长,即使经济增长也离不开经济发展,当今时代经济增长只有抽象的意义;用GDP来计算经济增长、衡量经济发展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要求。经济发展是价值的发展不是金钱的增长,是效益的发展不是效率的增长,是全面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增长,是辨证的发展不是线性的增长。“经济发展”概念把发展经济学和增长经济学区别开来,把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把经济学定位为发展经济学,使发展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
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经济学概念。经济发展模式指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手段、途径、道路、过程组成的经济结构。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不管哪一种类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都是其本质、核心与灵魂。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一般经过理论指导—顶层设计—实践运行—经验总结—调整设计几个阶段。其中理论指导是关键的一环,科学的发展经济学是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和前提。
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奉行GDP增长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经济高速增长使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收入水平时,由于道德沦丧、法治崩溃、坑蒙拐骗黑横行、假冒伪劣毒充斥、腐败与两极分化严重,迅速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并使既得利益集团迅速垄断国家资源、掌控国家经济命脉、掌握国家大部分财富,造成国内市场萎缩、产业升级乏力、增长停滞不前、民族主体性削弱、经济对外依赖性增强的状态。其中“中等收入”和“陷阱”之间没有任何内在的必然联系,因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而进入“陷阱”只是假象,把增长当发展的GDP增长方式造成的严重社会后果使增长不可持续才是本质。所以,“中等收入陷阱”是用假象掩盖本质的伪命题。“中等收入陷阱”假象后面的本质说明,增长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可持续增长后面是可持续发展。道德—法治—公平—正义不仅是社会稳定的条件,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GDP增长方式已经破产,GDP增长方式的理论基础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一般均衡理论已经被证伪;发展中国家只有彻底抛弃新古典价格经济学范式、新自由主义的GDP增长方式、以一般均衡理论为理论基础的西方经济学,通过包容性发展才能可持续发展,实现赶超战略。
国民学力体系 学力,即一个人积极主动创造性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掌握知识能力、随着知识与实践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知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扬弃旧知识创造新知识能力。国民学力体系就是学力为本,学历为末;学力为体,学历为用;学力为目的,学历为手段;以学力为核心、多元化的人才体制、教育体制与学术体制。国民学力体系是国民创新体系与国民创业体系的核心,是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是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实现赶超战略的基础。
学风 学风既指体现学者个人学术品格的学术风格,也指包括大学在内的整个学术界的学术风气。学者的学风好坏,体现了学者的人品高低和道德素质。学术界的学风好坏,体现了整个学术界的道德水准。学术界的学术风气由大多数学者的学术风格决定。学者的学术风格和学术界的学术风气主要包括以下这些内容:是治学严谨,还是抄袭成风;是原创为荣,还是原创为耻;是提倡质疑精神,还是提倡因循守旧,等等。学风和学术规范的区别在于:学术规范属于学术领域的认知范畴,学风属于学术领域的道德范畴。但二者不是截然分开的;学术规范往往是学风的体现,严重的学术规范问题本身就是学术不端——学风问题的表现。
比较优势 主体由先天的要素禀赋或后天的学习创新形成较高附加值的相对优势,包括相对竞争优势与相对合作优势。市场主体的比较优势可以带来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合作机会的增加、成本的降低与利润率的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靠先天的要素禀赋形成的比较优势将逐步弱化,其作用和地位将逐步递减;靠后天的学习创新形成较高附加值的比较优势将逐步强化,其作用和地位将逐步递增。在智慧经济时代,靠后天的学习创新形成较高附加值的比较优势将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应该通过自主创新形成较高附加值的比较优势,并且把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与合作优势,才能后来居上,实现超越式发展。
企业主体性 企业的主体性,是指企业的自组织能力;是企业作为系统通过自组织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从而进行生产和竞争的能力,是企业的创新-创造-创业能力,是企业通过建立创业型组织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提高公司价值的能力。企业的自生能力,是以企业主体性为基础的企业生存、发展能力。企业主体性高低同企业自组织能力成正比,企业的自生能力同企业的主体性高低成正比,由企业系统的要素和结构两方面决定。其中,以主体为主导的主客体对称结构,是企业系统的核心;企业家精神,又是最本质的企业主体性。企业家的创新—创造—创业精神,是企业主体性的根本,也是企业自生能力的根本。
产业形态产业形态是指经济体系中产业类型、产业结构、产业地位、产业关系、产业体系、产业发展趋向等产业状态,包括国家产业形态和全球产业形态。产业形态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基础,是社会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形态的不同,决定社会经济形态的不同。创新性知识在知识中占主导、创意产业为龙头产业、大健康产业为核心、通过产业融合实现产业升级经济可持续高速发展的产业形态,构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决定智慧经济形态。
现代逻辑指逻辑发展的最高阶段,即对称逻辑。逻辑的发展经过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两大阶段,辩证逻辑的发展经过矛盾逻辑与对称逻辑两大阶段。对称逻辑既指对称的思维规律与思维方式,也指研究人的整体思维规律的学说。对称逻辑以对称规律为基本的思维规律,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科学本质与客观本质对称的逻辑。对称逻辑是辩证逻辑的高级阶段,是具象逻辑与抽象逻辑相统一的、逻辑发展的最高阶段。对称逻辑整体运用人类的思维规律,综合运用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成功化解了困扰人类几千年的悖论。
经济学思维方式 经济学思维方式是认识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揭示经济本质、指导经济工作的思维方式。由于经济现象的复杂性,经济学思维方式就是对称逻辑思维方式,就是对称、五维空间、复杂系统论的思维方式。经济现象是复杂性现象,对经济现象的整体分析只能用规模分析方法,规模分析方法是对称、五维空间、复杂系统论的方法在经济领域的具体运用,而对称、五维空间、复杂系统论的方法是对称逻辑的方法,只有不但符合形式逻辑、而且符合对称逻辑的经济学理论才是真理。这样的真理只能被证实不能被证伪。形式逻辑是经济学研究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只有对称逻辑才是经济学研究的充分条件。对称逻辑思维方式就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经济结构的对称态 经济活动中以主体为主导的再生经济学意义上的具有无限发展可能的主客体动态平衡过程,以主客体动态平衡为核心的生产各个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过程,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微观的经济结构的对称态靠企业管理,宏观的经济结构的对称态靠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结构的对称态着眼于各个要素之间质的对称,因此不同于总量平衡。实现经济结构的对称态有消极与积极两种途径。消极途径就是补短板,即管理学的“木桶原理”。 积极途径就是拉长板,即管理学的“水桶原理”。先拉长板再补短板,即管理学的“对称原理”。 经济结构的对称态既是一种发展模式,也是一种管理方式,属于对称经济学范畴。
5G 5G即5G网络,是继4G网络之后的新一代通讯技术,由新一代通讯标准、通讯芯片技术、通讯基站技术、通讯网络技术、通讯终端技术组成,具有超高宽带、超低延迟、超广连接、深度融合的特征。5G网络技术突破了线上智能与线下智能连接的瓶颈,打破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界限,使万物互联成为可能,使互联网成为真正的互联网;同时促进智慧、知识和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人类二次创业与发展中国家弯道超车跨越式发展后来居上。这不但是通讯技术质的飞跃,而且带来互联网技术质的飞跃,必将带来数字经济产业升级与新一轮产业革命,使人类真正进入后工业时代。
现代产业体系 发展经济学概念。现代产业体系是以智慧经济(含数字经济)为主导、大健康产业为核心、现代农业为基础、通过五大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知识业)的融合实现产业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形态。现代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宏观产业结构。高附加值,是现代产业体系的灵魂;创新性、再生性、生态性、系统性、规模性、精准性,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特征。现代产业体系既是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形态,也是智慧经济时代发展中国家实现赶超战略的产业形态。
信息控制论 通过主体自觉的、积极的活动实现信息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理论与模式,是对策论的基础理论。所谓对策,就是在信息对称或接近对称的基础上依靠知识和智慧进行决策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其本质特征是不打无把握之战,“多算胜,少算则不胜”,“知己知彼百战无不胜”,即使信息不对称也可以通过各种制度、机制、方案设计取得和信息对称一样的效果。这种自觉的、积极的实现信息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过程,既是对策的过程,也是对信息的控制过程。在信息控制论看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信息对称是绝对的,不对称是相对的。信息控制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
田园综合体 现代农业产业形态与现代乡村发展模式。田园综合体以智慧农业为基础,以各地支柱产业为核心,以具有田园风光的特色小镇为主导,不但体现了以智慧大农业(农林牧副渔)为中心的多元产业融合,而且体现了以农村为中心城市与农村的融合,具有智能化、自动化、特色化、生态化、社区化、审美化的特征,使农村具有观光、旅游、休闲的功能。田园综合体极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力、农村综合效益与农民收入水平,促进消除城乡差别与实现城乡一体化,是人类二次创业的起点,也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使我国农业后来居上、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最佳途径。
经济本质 本质是现象后面最深层次的对称结构,是产生现象的最根本的动力和原因;经济本质是经济现象后面最深层次的对称结构,是产生经济现象的最根本的动力和原因。社会经济发展是以主体创造价值活动为主导的、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动态平衡过程;以主体创造价值活动为主导的、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因此主体创造、转化、实现价值过程中主客体的对称关系,就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本质。
经济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经济规律是经济事物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主体创造、转化、实现价值过程中主客体的对称关系,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本质;以主体创造价值活动为主导的、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规律,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根本规律,人类活动的其他层次的规律,都是这一根本规律的展开和具体表现。
大数据 必须通过计算机高效系统协同整合才能精准处理的复杂性、综合性、无序性、随机性、扩展性、流动性、时效性强的数据。通过计算机对大数据进行精细化处理和有效管理可以实时动态识别吸收有用信息,实现信息控制,实现对社会、国家、企业、人体健康进行精确有效管理,减少交易成本,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社会发展,使数据产生极大附加值。
云计算 网络应用软件。通过把网络和应用软件的结合实现信息、知识的共享和个性化服务的结合。网络应用软件真正实现了网络由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一般性服务向个性化服务的转化。网络应用软件是互联网+的现实基础,是知识产业提升整合传统产业的有效工具。
新旧动能转换 发展经济学概念。新旧动能转换即通过新模式代替旧模式,新业态代替旧业态 ,新技术代替旧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代替旧材料旧能源,实现产业升级,实现数量增长型向质量增长型、外延增长型向内涵增长型、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新旧动能转换的实质是增长向发展转换,核心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机制的转换——价格机制向价值机制转换、交易成本降低向附加值提高转换、边际效率提高向边际效益提高转换、经济规模向规模经济转换、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转换、跟爬模式向现代化经济体系转换、GDP经济向幸福经济转换,理论基础是对称平衡理论。
智慧经济运行模式 通过智慧(战略策划—策略规划)—智能机—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实体经济的运行机制,实现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实现对经济活动的精准化、精细化管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实现产业升级,实现数量增长型向质量增长型、外延增长型向内涵增长型、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济运行模式。
去杠杆化 “杠杆”是指负债经营,“杠杆率”是指负债率,“去杠杆”是指避免企业负债经营或尽量降低企业负债率,“去杠杆化”是指用股权融资代替债权融资作为企业融资的主导方式乃至唯一方式。去杠杆化是防范金融危机的必要措施。全球性金融危机说明:从间接投融资为主向直接投融资为主转化、逐步用股权融资代替债权融资作为企业融资的主导方式乃至唯一方式。是金融发展的逻辑,也是经济发展的逻辑。
对称经济学 运用对称、五维空间、复杂系统论的方法,以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出发点,以主体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实证性与规范性的统一为基本原则,以对称哲学为理论基础,以对称发展观为核心,建立起来的科学的、一般的、人类的、与政治经济学相对而言的科学经济学。对称经济学的创立实现了经济学由学说范式向科学范式的转换,使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对称经济学的产生结束了人类经济学的史前史。
经济结构经济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包括企业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关系是最基本的经济结构。
精致市场原教旨主义精致市场原教旨主义是随着人类经济形态从小商品经济到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再到知识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自由资本主义世界频发的经济危机、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朴素市场原教旨主义乃至古典市场原教旨主义的不断冲击,市场原教旨主义不断装饰外表、修正枝节、补充内容、维护内核、使市场原教旨主义在保持基本范式内核的前提下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使之越来越精细化、精准化、实证化、全球化、系统化、模式化的理论形态。依时间大体顺序表现形式有五种:一是由粗放的价格自由涨落向精细的边际主义深化,如新古典边际主义革命、新兴古典超边际分析方法;二是由横向的供求均衡向纵向的增长方式转化,如林毅夫的建立在对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边际分析基础上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方式;三是由赤裸裸的市场原教旨主义向包装的、隐蔽的市场原教旨主义演化,如凯恩斯宏观经济微观化的国家干预主义、新制度经济学实证分析框架中的“制度分析”与“规范”分析、林毅夫新古典经济学方法框架中市场经济政府“有为”的政策建议;四是使市场原教旨主义从国内走向国际、一国走向全球,如林毅夫的国际分工论、超越凯恩斯主义;五是使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观念成为可操作的模式,如林毅夫的市场换技术模式、燕行模式、领头雁模式。但不管怎样变化,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本质不变,线性、客体性、还原论的本质特征不变。
新结构经济学是在结构经济学的范式框架中提出结构经济学的新的基础理论,包括新的结构经济学概念、范畴与新的结构经济学原理。新结构经济学是用时间、空间、层次统一的五维空间结构方法解释经济现象、认识经济结构、把握经济规律、揭示经济本质的经济学。在新结构经济学看来,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结构是基本的经济结构,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是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数字经济 作为经济学概念的数字经济是人类通过大数据(数字化的知识与信息)的识别—选择—过滤—存储—使用,引导、实现资源的快速优化配置与再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通过不断升级的网络基础设施与智能机等信息工具,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人类处理大数据的数量、质量和速度的能力不断增强,推动人类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智慧经济形态转化,极大地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优化配置效率,提高产品、企业、产业附加值,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同时为落后国家后来居上实现超越性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数字经济也称智能经济,是工业4.0或后工业经济的本质特征,是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智慧经济的核心要素。正是得益于数字经济提供的历史机遇,使我国得以在许多领域实现超越性发展。
自主创新 发展经济学概念。自主创新是以人为主体积极、主动、独立的发现、发明、创造的活动,以内容来划分包括自主科学创新与自主技术创新,以主体来划分包括个人自主创新、企业自主创新、国家自主创新、民族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民族独立、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精神是民族的灵魂。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自主创新是实行赶超战略、后来居上、超越发展的根本途径。数字经济为发展中国家通过自主创新实现赶超提供了现实基础。
民族主体性 民族和国家的独立性、自主性、完整性、安全性。民族主体性是一个民族基于自己文化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具有民族凝聚力的不依附任何强国独立自主走自己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性质。民族主体性中,文化自信是根本,民族凝聚力是核心。在现实中,民族主体性往往表现为国家主体性。由于国家是制度的组合,所以民族主体性的依据在文化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的基础上又加上制度自信。在现实表述中,国家主体性和民族主体性是同义词。
形而上学 狭义指关于世界的本质与规律的观点、理论与理论体系,广义指关于世界任何领域的本质与规律的观点、理论与理论体系。狭义的形而上学与哲学是同义语。广义的形而上学与科学是同义语。
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即形式逻辑思维方式。
形式逻辑思维方式 把形式逻辑当做思维方式的片面、孤立、静止的思维方式。源于把传统逻辑形式化、把形式逻辑普适性绝对化。所有悖论都是因形式逻辑思维方式产生,形式逻辑思维方式发现不了、解释不了、解决不了的逻辑错误。通常讲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实际上是指形式逻辑思维方式。
对称逻辑思维方式对称逻辑思维方式是以对称规律为基本的思维规律,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科学本质与客观本质对称的思维方式。对称逻辑是辩证逻辑的高级阶段,是具象逻辑与抽象逻辑相统一的、逻辑发展的最高阶段;对称逻辑思维方式整体运用人类的思维规律,综合运用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化解了困扰人类几千年的悖论
全息逻辑 根据事物的全息关系进行推导、从已知推知未知的逻辑。例如“一叶知秋”、“窥见一斑”、“听话听音”、“举一反三”等,都是根据事物的全息关系进行推导、从已知推知未知的过程。由于根据事物的全息关系进行推导、从已知推知未知的过程不是抽象推演的过程,而是直觉的过程,所以全息逻辑也叫直觉逻辑。事物的全息关系规律通过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的获得性遗传形成动物和人可以根据事物全息关系进行推导的不学而知的本能。人根据事物的全息关系进行推导、从已知推知未知的能力还来源于个人经验的积累与人类经验的积淀两方面。人类经验的积淀形成人类独有的获得性遗传,使具有正常思维能力的人类个体天生具有全息推理、直觉思维的能力。人类根据简单的全息推理、直觉思维自发得出来的结论之所以往往比复杂的抽象逻辑推演得出来的结论更准确,是因为在人类长期经验积累积淀、获得性遗传基础上形成的全息推理、直觉思维往往是事物更深层次本质的反映,知性抽象逻辑(包括数理逻辑)推理往往只是现象层面的反映。在认识事物的本质上直觉逻辑优于抽象逻辑,说明数学模型不是认识和检验科学真理的必要条件。
直觉逻辑 即全息逻辑。
产业网 由互相衔接、有内在联系的纵横交错的产业链组成并通过集团化运作的产业链群。产业网通过提高品牌效益、规模效益和智能化、数据化、系统化管理水平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可以最大限度提高资源、产品、企业、产业附加值。产业网本身属于中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