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牌价值飙高
70,60,50,10……
一组数字,一串脚印,这是天津津酒集团自2003年以来在全国白酒行业的排名。2003年津酒在全国排名是第70多位;2004年,第60多位;2005年,第50多位,排名递进、速度之快昭示着一种力量。津酒,如同中国白酒行业的一匹“黑马”,在风起云涌的白酒大战中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2010年,津酒的理想是进入行业前10名。
行业前10名并非津酒的虚妄梦想。当我们踏进津酒集团,立即被这里的文化所深深感染。2008年,津酒集团被列入天津市一轻集团十大重点工业项目。比邻具有50年历史的津酒集团生产现场,一座津酒酒文化博物馆已然落成。有消息显示,2008年津酒集团将有一次大的举措,那就是在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整合天津白酒行业,塑造一个新津酒。种种迹象表明,津酒要进一步巩固其区域品牌的霸主地位,打文化牌,提升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实现大津酒品牌的价值飙升。
郡城东南大直沽,乃天津最早之聚落,肇始宋金,兴盛于元。酿酒初无佳酝,至明则渐为往来客船、羁旅所钟爱。清初开海禁,改以辽东所产秫、豆为原料,工艺亦加改进,所创直沽干酒,清香醇厚,性烈而柔,有“名酒同称大直沽,香如琥珀白如酥”之誉;炮制之玫瑰露、状元红、五加皮享誉南洋、欧美;著名酒师亦先后被聘至闽、粤、香港及日本传授技艺。一九五一年各家烧锅合组为国营天津酿酒厂,迁址丁字沽,秉承传统工艺,陆续推出清香、浓香、滋补三大系列新品百余种,而以国家优质酒“津酒”系列最为驰名。“中华美酒出天津”,诚非过誉之论。
———史学家罗澍伟《沽韵酒香图》题跋
五十载磨砺终成一方诸侯
对中国的白酒大战,消费者并不陌生。曾几何时,每天的黄金时段,电视上轮番播出的白酒广告让人隐隐闻到浓烈的硝烟味道,而身处其中的白酒企业,除了稳稳占据前几名的传统名牌企业,哪个不是在这样的战场上几度沉浮,在摸爬滚打中艰难地生存?有关统计显示,目前中国登记注册的白酒企业有4万多家。尽管白酒企业数量庞大,但大多难以逃脱帕累托法则,即在这个行业中,少数企业控制着大部分市场,其余大量的企业则是在夹缝中挣扎,这些企业的命运就是:要么被淘汰,要么成为前面的少数之一。
作为区域品牌的津酒,虽有50年历史的积淀,但身处天津这个大都市,却不得不面对区域市场全国化的尴尬局面。外地白酒企业轮番到这个市场来猎取份额,哪个都是带着雄厚的资金攻城略地。一度,津酒失去了计划经济时期沿袭下来的优越地位,面对来势汹汹的竞争对手只有招架之功。2000年开始,津酒连续3年销售额下降,特别是2003年的“非典”给公司的市场销售造成了巨大影响,部分职工放假回家,企业面临着能否继续生存的挑战。
危急时刻,津酒集团组建了新的领导班子,刚刚40岁的李凯担任了集团党委书记和常务副总经理。根据当时的内外部形势,企业确立了“一手抓市场,一手抓改革改制”的工作方针,从转变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思想观念入手,通过转变经营思路,创新经营理念,完善经营手段,努力打造全新的管理机制、人才机制和科技创新机制,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运行质量得到不断提高,企业的销售收入终于恢复到了津酒的高峰值。经过艰难的两年,津酒集团稳住了阵脚,逐渐适应了白酒市场的风云变幻。
2006年,李凯走入了更为艰苦的事业阶段,担任津酒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津酒集团如何发展的重任落到了他的肩上。虽然企业走出了低谷,但市场形势依然非常严峻。从外部看,名牌企业在做全国市场,地域名牌企业在做地域市场,并在不断延伸拓展。一些品牌采取贴牌做市场、低成本扩张、重组地方企业的策略,造就了一批强势品牌,对津酒造成很大的威胁。国家对消费税政策的调整,进一步增加了产品成本,特别是中、低档酒的市场竞争力受到很大的影响。从企业内部看,企业的思想观念和经营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企业规模不大、经济实力弱、市场载体小、发展区域狭窄,一旦市场发生变化,津酒的生存和发展将受到严重威胁。企业的资金紧张、人才匮乏、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产品结构调整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等问题还阻碍着企业的快速发展。
面对这样的形势,李凯提出了“思想再解放,思路再创新”,同时在市场营销、科技开发、新品研制、改革改制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特别是在市场营销方面,通过品牌化运作,2006年实现了2.5亿元的销售业绩,历史性地创造了津酒集团50多年的经营纪录,这个数字不仅仅是一个量的变化,更是质的飞跃,它反映了津酒企业机制的更新,逐步适应了激烈的市场竞争。2007年,津酒集团的销售业绩继续创造着自己的纪录,突破了3亿元,利润更是成倍增长。津酒集团先后获得“中国白酒十大区域优势品牌”、“中国驰名商标”、“中华文化名酒”、“中国纯粮固态发酵白酒”、“中国十大酒文化学术活动基地”、“全国酿酒行业百名先进企业”等称号,沉甸甸的荣誉足以说明这个充满艰辛而富有成效的过程。津酒在李凯的引领下,步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