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已成为时代必须之行
节能减排如同一场“风暴”,正在成为中国社会最重要、最醒目的景观风暴之中,没有任何政府官员、企业管理者和普通百姓能够与其脱离干系
近一时期以来,“节能减排”一词的使用频率非常之高。事实上,节能减排是与和谐社会建设息息相关的。可以说,当前的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形势非常严峻,如果不立即采取行动大力推动节能减排,也就达不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一切美好的生活梦想也就都成了纸上谈兵。
政府官员的命运前途,同节能减排密不可分。以后极可能发生的一种正常现象是,因为节能减排没有达标,某些官员将被迫降职、离职、丢官乃至受到更严厉的处理;
企业管理者的千秋大业,同节能减排环环相扣。以后再也不会有什么企业敢于忽视节能减排了,因为不重视节能减排,企业极可能就被关停,企业家极可能就丢了饭碗;
普通百姓的健康与未来,同节能减排一样恩怨相连。因为忽视了节能减排,不关心、不监督节能减排,就相当于在容忍浪费能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发生,最终受到损害的就是每一个人时刻离不开的现实生活!
记者在两会期间采访了一些代表委员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他们普遍对实现中国政府当前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充满了信心。
一次新闻发布会
带来的利好消息
2008年是节能减排最关键的一年。这是3月11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张力军,回答记者提问时所传达的一个信息。
据介绍,2007年全国节能减排成效斐然,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了3.27%,节能8980万吨标准煤。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了4.66%和3.14%,首次实现双下降,节能减排的成效比较明显,全社会比较满意。
2008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一年。在新闻发布会上,两位官员表示,相关部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推进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落实,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
利好消息就像北京的春天一样,说来就来了。相信即使是普通百姓,对此都不会无动于衷的。因为说到底,节能减排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节能减排与各界人士的
命运息息相关
节能减排不再只是一句象征性口号了。那么,节能减排如何落到实处?节能减排如何成为各级政府官员和企业管理者的一项自觉自愿工作目标?节能减排如何进入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如何作为和谐社会的一个共识?
记者了解到,2007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节能减排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要求对各省级人民政府和千家重点耗能企业每年的节能减排情况进行统计、监测和考核,评价的结果要作为实施责任制、问责制的一个重要依据。现在各有关部门已经开始着手这项工作,按照办法和方案的要求,已经在组织一些核查组,对各省级人民政府节能减排的情况进行核查。国家统计局、环保总局对各省级政府的节能减排情况做最后的数据核查,今年3月份由各省级人民政府对千家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情况结果进行公布。今年5—6月份,国务院将对各省级人民政府节能减排情况进行公布。
结果公布之后,就面临着责任制的问题,没有完成任务的省和重点企业要作出说明,限期整改,而且这一年不能评先选优,也不能给予其他的荣誉称号。另外,对这个地区和这个企业新上的高耗能项目,一律停止核准和实行区域限批。最后的结果还要交给组织部门和国资委,作为对各省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重点企业的业绩考核也作为一个重点内容,这是问责制的主要内容。今年3月和6月分别对政府和企业进行考核。另外,有些省级政府也实施了问责制,力度也是相当大。像河北省规定,30个县和30个重点耗能企业3年之内必须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如果不能完成,就地免职。现在各个省也在采取相应措施。
节能减排成为
衡量上市的一道门槛
想上市?想融资?想快速发展?请先搞好自己的节能减排工作!
那么环保核查机制的出台对能源型企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否对能源股上市或集资起到限制作用?
在此次新闻发布会上,解振华指出,根据新颁布的《节约能源法》和已经颁布实施的《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对所有的新建项目要实行节能评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不符合标准和规定的项目是不可能重新建设。对于上市企业,环保总局过去有规定,对所有上市企业,首先要审查它的环境行为,上市企业要对环境负责。如果不能够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执行国家的排放标准,做有损于环境行为的企业,这样的项目、企业也不可能上市。这样的措施,再加上《节约能源法》节能评估制度的实施,基本上能够保证上市的这些项目企业在环境方面、节能方面符合国家的要求。
据悉,在2007年首轮10家核查上市的企业中,包括有几家在香港上市的公司。
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不容乐观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目前存在许多重大的障碍。张力军说,从时间上看,“十一五”期间过了2/5,还有3/5的时间,也就是3年的时间。节能的任务,要保证每年平均单位GDP能耗降低5%以上;减排任务,把总量减少到7%以上,应该说任务相当艰巨,形势严峻。
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速度依然偏快,产业结构重型化格局还没有改变。企业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和放慢“两高”产品生产的动力还不足,节能减排的一些重点治理设施建设比较滞后。从工作层面看,还存在着认识尚没有完全到位,政策机制还不完善、企业节能减排的自觉性还没有全部激发出来。
具体来说,一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增长速度过快;二是一些地方对环保不够重视、盲目开发,在经济发展中付出的代价过大。过去那些盲目开发的项目,现在环境问题逐步显现;三是少数地区的基层领导对环境保护、节能减排重视不够,结构调整力度不大、重点治污工程进展不快;四是环境监管力度和力量还不够,监督管理和处罚力度还没有到位,加上基础工作比较薄弱,特别是节能统计工作还比较薄弱。这些措施都是我们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的障碍。但是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通过努力会得到解决。
节能减排
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记者了解到,今年国家将会采取以下几个措施,从源头上遏制发展偏快产能的发展。第一,加强节能减排目标考核;第二,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通过严控信贷、土地闸门、节能和环保的评估,提高它的门槛来遏制高耗能行业的增长;第三,加快淘汰落后的力度。任务很艰巨;第四,突出抓好重点企业、重点工程的节能减排。去年国家国债投资54.3亿元,财政专款235亿元来支持节能减排,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今年这方面投入还会继续加大;第五,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这方面已经抓了172个试点单位,通过试点进一步扩大它的规模;第六,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各项经济政策。不能光靠行政手段,要靠法律手段,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很重要的是靠市场经济的一些经济政策,使企业有自觉性和主动性;第七,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据介绍,这件事情还是要动员全社会来做,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动员全社会都参加到节能环保这项行动中来。
这似乎是节能减排的一个“大限”———2008年的3月、6月!届时,哪些政府完成了考核目标,哪些企业交了白卷,国内各级新闻媒体将予以全面的报道。
“节能减排在行动”即将推出
为了更好地宣传节能减排,推动各项措施贯彻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企业报·能源周刊》将于近期推出“节能减排在行动”大型新闻调查活动,采访对象包括节能减排工作做得最优秀的若干个中国城市、企业和行业领军者。我们将派出记者亲临新闻现场进行采访,并辟出大幅版面,对上述节能减排典型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同时,我们也将对一些忽视和应付节能减排,甚至破坏节能减排的现象和企事业单位进行监督和揭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