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煤山构建劳动和谐关系
“企业要办好,没有一支高素质且具备巨大向心力的职工队伍不行。人是第一要素,要管好人,企业首先要把职工当自己人看。企业氛围民主了,职工也会把企业看成是自己的家。”2004年5月正式投产的长兴煤山众盛建材有限公司从一家年轻的企业,跻身于2007年浙江省劳动和谐关系企业先进行列,是什么让众盛挂起这块“和谐”的牌匾,公司总经理许昌良的如此一席话道出了原委。
在许昌良心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做企业,要得到员工的认可,对企业有安全感,这才是和谐的表现。”
作为一家福利企业,众盛拥有一定的残障职工群体,一视同仁、同工同酬是企业对于所有员工一贯的态度。上岗前、上岗后,公司均对残障人员提供完整的岗位培训,包括技能、安全等,并且极力避免他们参与高危和相对繁重的作业。分管企管的唐建强经理说,“在众盛,普通员工绝对比残障员工辛苦很多。”字里行间中,笔者读出了众盛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重视。据许昌良介绍,经过公司和企业工会双方的沟通,企业根据残疾人工作实际,通过平等协商,将最低工资调到高于县最低工资标准以上30元。同时众盛为全体职工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女工生育保险等“五险合一”金额达到78.06万元。这就让一些因患病治疗和工伤的职工享受到应有的保险金额赔偿。“我们女工生育后还能享受到生育保险补助金!”女职工激动的语气折射的是员工对企业的感激之情。员工的心真正留在了众盛。
同时,由于企业产品生产特点,一些岗位不可避免地需要接触少量粉尘,为确保身体健康,改善其工作环境,公司又在2007年投资60多万元对回转窑窑头、窑尾二台电收尘进行技术改造,并与花木公司签约对整个厂区进行绿化管理,致力打造“花园式工厂”。此外,企业每年组织岗位轮流到卫生防疫站进行职工健康体检。为帮助职工解决生活特殊困难,减轻职工医疗、子女就学等负担,众盛还建立了“1+1”职工帮困资金。妥善的补助机制,点点滴滴的关怀,在发挥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凝聚了众盛的职工队伍,从而增加了企业的效益。员工和企业在无形中达到了双赢。
“做企业不但要讲经济效益,同时要重视社会效益。”许昌良主张将“社会责任”纳入创建活动之中,拓展了和谐的内涵。据了解,众盛为实现节能减排,2004年下半年投资3400余万元,与天津水泥设计工业研究院合作开发了国内首台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并于2006年8月正式投产。“以前,水泥熟料生产过程中生产的热量都被排放掉;但利用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这些高温尾气都可以用来发电了。”生产部经理沈惠明介绍说。计算结果显示,生产1吨熟料,就可以发电30千瓦时,每月发电量可达到450万千瓦时,每月节约电费达200多万元。“预计1年半左右,就可以收回投资成本。”许昌良说,技改提高的不单是我们产品的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对环境的保护和对能源的节约,如此收获的效益是更为长远的。
同时,众盛减轻的不仅是当地环境的压力,还包括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众盛的员工基本都是来自长兴煤山白砚当地的农民。许昌良说,“从大的角度看,国家在关注农民生活问题。而我们企业招募当地劳动力,使得剩余劳动力资源得到解放的同时,也相对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长兴县白砚乡乡长告诉笔者说,在她看来,办企业,和谐要注意两点,一是处理好企业主和家庭间的关系;二是处理好企业和当地政府以及百姓的关系。而众盛在解决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同时,更是带来了新的理念,通过企业的平台,当地百姓开始涌入经济大潮,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镇带来了创新创业的新鲜血液和热情。
问及众盛未来的发展方向,“要做人先做事,抓好管理,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员工积极性,让员工真正‘以厂为家’,这就是下一步要做的工作。”把员工纳入企业的家庭,把企业纳入社会的大家庭。面前这位不张扬的管理者的回答依旧朴素而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