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所得税法》为企业创造公平合理竞争环境
近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公布以及2008年的日益临近,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已进入倒计时。这样一部与企业息息相关的崭新法律将给企业带来什么,企业又该如何面对这部法律?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参与新《企业所得税法》讨论、研究、咨询专家,中国法学会税法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刘隆亨教授。
新《企业所得税法》
与企业关系十分密切
刘隆亨表示:新《企业所得税法》与企业的关系十分密切,企业从上到下对这部法律都要重视。企业家、企业人员要做到熟悉,企业的财务人员甚至要精通这部法律。
首先,新《企业所得税法》是规定对企业所得纳税之法。古今中外企业都要纳所得税,纳税是给国家和社会提供公共收入。对企业来讲,提供公共收入是它的义务。因为国家和社会为企业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现代企业发展所需的人、资金、组织形式等要素都是国家和社会提供的。所以,企业有义务给国家和社会提供公共收入。
其次,新《企业所得税法》是规定企业作为纳税人的权利义务的法律。法的根本特点就在于对应该承担的义务和可以享有的权利的规定。例如新《企业所得税法》就对哪些必须要纳税、哪些可以不纳税、哪些可以享受优惠、哪些可以得到保护等等都作了相应的规定。这样就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例如此次新《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了哪些可以免税,还规定了高新技术产业可以享受15%的税率等等。这次新《企业所得税法》在税收优惠方面采取了优惠农业、环保企业等很多形式,这样就给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原有这些行业的企业可以继续做大,而之前没有涉及这些行业的企业可以向这些行业转产,避免盲目发展,使国家在不同时代引导企业正确前进,使企业赢利,国家兴旺,从而达到双赢。
再次,新《企业所得税法》使企业通过纳税起到内部和外部的双重监督作用。税收可以体现一个企业的发展与否。如果一个企业足额、按时纳税,所缴税款越来越多,就说明企业发展得越来越好。反言之,如果税收没有上去,就说明企业没有大的发展,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虚假宣传。通过税收,可以监督企业的内部机构、管理、收入等一系列方面。
新《企业所得税法》
对企业发展特别利好
刘隆亨指出,企业、企业家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新《企业所得税法》为企业创造了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我国现在正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其更体现出人性化、现代化;要给所有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提供创造财富、公平合理的竞争机会。以前由于要引进外资,我国对企业税收实行的是“双轨制”,外企与国内企业的税收政策是不同的,要靠优惠的税收政策把外资引入我国。到现阶段,我国的企业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加入WTO之后,平等竞争已经成了广大企业的要求。所以,此次新《企业所得税法》把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放在了同一水平线上,对我国内资企业无疑是很大的促进。
对于现在流传的“因为税收已无优惠,外资企业将撤资”这一说法,刘隆亨表示,在现阶段,跨国企业到一个国家投资跟早年不一样,现在跨国企业投资与否重视的是一个国家政策是否稳定、市场是否兴旺等,税收政策的优惠与否已不是非常重要。且新《企业所得税法》所规定的税率是25%,这个税率从全球来看属于中等偏低。我们统计了英国、美国、比利时等8个发达国家的平均税率是28.5%,同时还统计了朝鲜、越南、柬埔寨、韩国、日本等18个周边国家,他们的税率是26.5%,所以说我们的税率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对企业走出去、请进来都有很大好处。就现阶段来看,还没有发生跨过企业由于实施新《企业所得税法》而撤资的现象。这是经过了这些年来调查研究以及很多国际经济学家、国际投资学家所分析的结果。
刘隆亨分析后指出,税收优惠政策并不是没有了,新《企业所得税法》中所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从地区划分向行业划分转变,更加切合实际,符合世界潮流。对于国外企业来说,只有把真正先进的技术拿出来才能得到优惠,这无疑对跨国企业是一种促进。还有就是对已享有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设置过渡期,新《企业所得税法》2008年1月1日施行,但对已订合同的企业,其优惠政策要延续到合同结束。合同期内,期限不变、内容不变、税率不变。而且这个过渡期适用于所有企业,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内资企业。
充分利用新《企业所得税法》
保护自身权利
刘隆亨提请我国企业、企业家注意,新《企业所得税法》明年1月1日就要实施了,首先企业要大力宣传和培训干部,使之充分理解新《企业所得税法》的特点、意义、作用等方面内容。这部法律体现的是整个企业的利益,所以不能仅企业中少数人员理解,要全体人员都理解,以达到企业赢利增加和国家税收增加的双赢。其次要对新《企业所得税法》的细则变化、具体法律界限掌握清楚,例如,高新技术企业享受15%的税率,但什么企业是高新技术企业要搞清楚。最后就是企业要充分利用新《企业所得税法》来保护自身,有的企业说税收政策过于苛刻,其实是自身没有吃透,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权利,从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