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频道>> 企业热点>> 正文

协同机制清除海外“暗礁”

人民财经网  2016-03-09 09:13:57 阅读:
核心提示:

 

  中国企业“走出去”正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热带风暴”。据最新数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达到733.3亿美元,中国对外投资在全球的排名已从2005年的第17位上升至2006年的第13位。中国目前从事海外投资的企业已达3万多家。

  商务部部长助理陈健不久前在2007年中外企业集团国际年会作主旨演讲时说,目前中国已经和世界上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形成了多元化的市场格局。中国企业“走出去”过去以贸易为主,现在逐步扩展到工业、农业、商业零售、研发中心等领域。

  “由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起步较晚,缺少经验,中国企业‘走出去’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陈健同时表示。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对外投资累计规模仅为世界外商投资总规模的1%,约为外商对华投资累计规模的1/10。纵深开花“十六大”报告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鼓励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专家表示,“走出去”战略指我国有国际竞争力和相对比较优势的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更大的市场、更好的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到国外投资办厂,发展海外业务,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的总体谋划。当前,无论从开拓市场空间,优化产业结构,获取经济资源,争取技术来源,还是突破贸易保护壁垒,培育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走出去”都是一种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重要标志。

  据商务部不完全统计,目前境外中资企业牗非金融类牘的资产总额已超过2000亿美元,年销售收入超过1500亿美元,年实现利润177亿美元。仅2005年境外中资企业就实现进出口额670亿美元,增长71%,为东道国创造税收35亿多美元、直接增加就业27万人。

  目前,我国企业对外投资从过去的一般出口贸易、餐饮、简单加工等,逐步扩大到营销网络、资源开发、航运物流、生产制造和设计研发等多个领域,对外直接投资取得重大突破,开始向跨国并购等方式扩展。商务部提供的资料显示,“十五”期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66%、对外承包工程年均增长25%、对外劳务合作年均增长11%。

  商务部对外经济合作司境外处副处长李建指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五大特点:发展迅速、规模扩大;投资主体的所有制类型日益多元化;投资行业涉及领域不断扩大,主要集中在采矿、制造、批发和零售、商务服务等行业;海外投资对象国逐步增多,亚洲等传统地区是重点;跨国并购趋势加强,成为当前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

  风险凸现

  中信国际合作公司为东南亚某国做了一个城市交通项目,光前期调查技术人员就派去了四五批,每一批都是几十个人。但最近这个国家发生了政治动荡,该项目一下子被无限期推迟。

  该公司董事长徐玉棣表示,这种政治风险对在海外开展业务的公司影响非常之大。如果不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非常严重的损失。

  俄罗斯工业部和能源部的一则新决定———暂时拒绝批准在俄境内成立中国汽车组装厂的任何项目牞打破了5家中国汽车企业的在俄拓展计划。受阻于俄罗斯大门之外的中国汽车企业分别是吉利、河北长城汽车和中兴汽车、重庆力帆轿车、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河北长城汽车原拟在鞑靼斯坦共和国成立组装工厂;吉利汽车、中兴汽车则打算与乌拉尔汽车联手,进行发动机和整车方面的合作;重庆力帆轿车拟在弗拉基米尔州开始汽车组装项目;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也打算在乌里扬诺夫克州生产轻型货车。4个项目总价值达3.8亿美元,投产后总产能将高达23万辆。

  走出去不易,走进去更难。不断出现的贸易摩擦、反倾销调查已经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敲响了警钟。包括TCL在内等一些收购其他国家企业的中国企业,都未能获得预期效果。据悉,目前在蒙古、越南、柬埔寨等国就有60多家中资服装厂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据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显示,1/3的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存在亏损。

  专家表示,多数“走出去”的企业对国外投资市场、竞争环境及所在国法律法规不甚了解,因此开拓国际市场所面临的潜在风险就非常突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起步较晚,除了在技术、管理、资金等方面的差距外,不适应国际竞争环境、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不善于处理企业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是‘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所面临的普遍问题。”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上,商务部对外经济合作司司长杨浩东在谈到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面临的形势时表示,与国际上的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内部治理不完善,缺乏科学的投资决策机制,风险意识不强,对国外经营风险识别和控制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待加强。

  “我国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问题不少,经验也不足。”中国贸促会矿业行业分会会长王燕国认为,主要是政治因素在作祟,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另外,中国政府支持跨国投资的服务体系还未建成,缺乏统一规划和法律保障,致使我国企业在海外无序竞争,竞相压价,造成有些项目最终不能落实,或提高投资成本。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晓郁认为,在自身商业风险之外,国家风险已成为阻碍投资的重要因素。由于中资企业对通行规则和他国法律不熟悉,防范和化解国家风险的管理和服务还不完善,东道国在金融、政治、国有化政策及可能出现的恐怖活动等方面不可预知的风险将影响到中资企业“走出去”的成功率。

  预警机制

  防范风险、管理风险、化解风险几乎成为余牧每天都要思考的问题。作为中国五矿集团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电子商务部副总经理,余牧一直希望利用信息化的手段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

  作为一家销售收入高达357亿元人民币、利润总额达到16.6亿元人民币的大型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风险压力将更加巨大。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的余牧一参加工作便进入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从事有色金属的进出口贸易,对企业建立信用管理制度有着切身的体会和感触。

  对于外贸研究,余牧“道行”很深。余牧清楚地知道外贸出口的风险在哪儿,“这种风险来自多个方面,有外部风险,也有内部风险。”而更重要的是余牧明白如何去化解风险。用余牧的话来表述,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品牌差异化、服务亲和力等系统性的问题,需用系统化的方法解决。

  一个数据也佐证了余牧的观点。中国企业出口业务的平均坏账率高达5%,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0倍。2006年海外坏账高达145亿美元,完善风险管理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没有建立自己的信用管理制度是造成中国出口企业坏账率高的最主要原因。”余牧表示。据商务部一项研究报告统计,中国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企业中只有11%建立了自己的信用监管体系,而这11%中又有93%是具有外资背景的跨国企业。

  熟悉游戏规则是企业防范风险的重要环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WTO研究院院长张汉林认为,企业在进入一个市场前必须要搞清规则,全面评估市场风险。我国加入WTO后,走向国际市场是必然趋势,企业必须做好准备去适应不同市场的游戏规则。发达国家市场一些先进的规则,有可能成为我们的风险。

  “现在,国内企业对制造、研发的重视程度已经不低,但对法律法规、知识产权的重视仍然不够。很多企业尚没有专门的法律事务部就走出国门,对市场风险评估明显不足。”赛迪顾问咨询公司分析师韦玉怀说。

  “从管理的角度看,如果所有业务流程都是透明的,并运用系统化的方式去管理,对企业而言,风险也就是最小的。”余牧告诉记者,“运用信息系统进行风险管理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式。”

  协同出击

  走出去海阔天空,无处不在的“暗礁”也让中国企业颇感“头疼”。如何走出“暗礁”,这不仅是企业所面对的,也是政府所关心的。国家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表示,要构建“走出去”的政策促进体系,要积极研究鼓励和支持“走出去”的财税政策,进一步发挥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加大对“走出去”的信贷支持,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国外保险机构的合作。

  今年3月,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已经明确对我国经营企业直接或间接投资的外国企业分得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可以纳入税收抵免范围,这在原来税法直接抵免的基础上,又引入了间接抵免的做法,有利于企业进一步拓宽企业境外投资的方式和领域。在进出口税方面,对企业用于对外承包工程、对外修理修配以及对外投资的货物给予免征或退还出口环节的增值税和消费税等。

  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王力表示,中国企业如果遇到与境外投资相关的涉税事宜,税务总局将努力提供帮助。“在企业境外投资的风险防范方面,对企业因自然灾害、政治动乱等不可抗力而造成重大损失的,允许企业享受减征或免征一年所得税的优惠。”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透露,中国政府将在符合WTO原则的前提下,从外交、外汇、税收、海关、信贷、保险等多个方面对在4个领域中“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给予政策上的重点支持。一是有利于缓解国内经济发展瓶颈的资源开发类境外投资;二是有助于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够带动国内产品和技术等出口和劳务输出的生产型投资和基础设施境外投资;三是能够学到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延揽专业人才的境外研发中心投资;四是鼓励中国企业到境外投资从事贸易分销、银行电子信息、物流航运等业务,增强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最新的消息表明,财政部、商务部也开始联手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财政支持。日前两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2006年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支持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

  《通知》称,中央财政对我国企业从事境外投资,境外农、林和渔业合作,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境外高新技术研发平台和对外设计咨询等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继续予以支持,旨在支持有实力、有信誉、有竞争力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与合作。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产品与服务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招聘信息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人民经济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4 finance-people.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961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85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东升园华清嘉园13号楼
服务咨询QQ:601346133    36351310 投稿邮箱:39325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