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鼓励到叫停说明什么?
“鼓励”和“叫停”,这两个看似不搭界,甚至可以看成反义词的两个词汇,却多次神奇地在一件事上出现。
近日,此前各地大力鼓励的“油改气”,却连续在一些地区遭到叫停。继海南、长春之后,乌鲁木齐也加入被叫停行列。而三地叫停“油改气”的理由无外乎“缓和燃气压力”。
事实上,包括上述三地在内的一些地区,本来就不具备“油改气”的条件,但在“清洁环保”等冠冕堂皇的理由下,这些没有经过任何调研和科学评估的项目便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并为此而自豪。
但是,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当初让其得意无比的决策却遭遇“水土不服”,难以为继,不得已,只好硬着头皮叫停了。
不难想象,各地“油改气”之始肯定是叫好声一片,也势必会花费大笔的人力、物力、财力,但到头来却落得个叫停的下场,枉费了多少苦心。
但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呢?
诚然,天然气是个好东西,低污染排放、清洁高效、更为方便安全,是一个理想能源。
于是,一些地方为了“求政绩,赶时髦”、“你上我也上”、“你要清洁我也要清洁,你要环保我也想环保”,而且更重要的是,天然气这东西还便宜,可谓物美价廉,谁都想要。
于是,近年来,一股“油改气”热潮便在全国各地掀起。
殊不知,在中国,天然气本来就是一个十分紧缺的能源,而且还多储藏在西南、西北等运输不便的地区,发展起来本身就受到诸多制约,不分青红皂白,肯定会出问题。
这不,气源紧张了,供应不足了,老百姓有意见了,有关部门便一停了之。
可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有没有反思过?为什么会让“鼓励”和“叫停”这两个原本不搭界的词硬生生地联系在一起呢?
显然,这些“为人民服务”的部门,并没有反思,也没有总结教训,至少到现在,我们并没有看到这样的言行。
其实,要让“鼓励”和“叫停”不联系得如此紧密,办法很简单。
从小的说,就是有关部门要在“鼓励”的外衣下多细究实际情况,掂量一下自己有几斤几两,想想有没有足够的气供应?用户能不能承受?决策科不科学?估摸这样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从大的说,各地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这个大旗,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紧贴实际,合理规划,科学布局,不跟风,多创新,相信“鼓励”到“叫停”这样自扇耳光的傻事,便可抹杀在萌芽状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