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正文

携手共进众志成城

人民财经网  2016-02-23 07:00:35 阅读:
核心提示: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浙江省企业联合会走过了25年历程。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指导下,这25年是浙江省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最好时期,也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经济逐步转变为集约经济的重要时期。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在原省经委、计经委和经贸委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浙江省企业联合会不断发展壮大,较好地发挥了沟通政企关系的桥梁纽带作用,形成了地域分布广泛、归属行业众多、网络纵横交错、功能齐全配套的社会经济团体,是推进企业改革,强化企业管理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浙江省企业联合会的前身———浙江省企业管理协会,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吹拂下,于1982年4月22日成立的。它是受原省经委领导,经省民政厅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业务上受中国企业联合会指导的一个全省性社会团体。

  1985年10月,根据上级的指示,为了更好地为企业和企业家服务,成立了省厂长(经理)工作研究会,1988年1月更名为省企业家协会。

  党的十五大提出《培养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后,为了有利于协会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扩大工作覆盖面,并维护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经原省计经委并报省府领导批准,省企业管理协会更名为省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省企联”)与省企业家协会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从而以新的面貌迈入了新的世纪。2005年,在省政府领导的关心下,经过多次酝酿的省工业经济联合会宣告成立,从而开始了“三会合一”的新局面。

  回顾浙江省企业联合会的历程,20多年来,省企联、企业家协会,秉承面向企业、为企业和企业家服务的宗旨,广泛联系教育界、科学界、新闻界、企业界的积极分子,紧紧围绕各个时期政府和企业关心的问题,主动做好多方面的服务工作,收到了良好效果,备受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的重视,赢得了基层企业的信赖。概括起来,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针对企业改革和管理中的难点、热点,开展学术研讨活动

  浙江省企联创建后,就充分利用自身智力合成的优势,组织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新闻媒体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一起,有的放矢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研讨活动,诸如: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实施“两权”分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改革企业领导体制,实行厂长负责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企业兼并、联合,组建企业集团,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鼓励有条件的公司上市,改革用工、分配制度,强化激励、约束机制,优化现场管理,推进技术进步,加快与国际接轨,按国际惯例管理企业,等等,都进行过有相当质量的专题学术讨论活动,使与会人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深了对党的有关方针、政策的理解,有力地推动了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造就企业家队伍”的要求后,1995年11月,在表彰省优秀企业家大会期间,省企联、企业家协会,抓住机遇,就企业家队伍建设这一课题,组织了一次专题研讨,有20多位知名企业领导人和来自大专院校的学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会后,我们把会上发表的论文编印成《时代的召唤》一书,免费分送相关部门和企业领导人员参阅,对浙江省企业家队伍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

  进入“十五”计划时期后,为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浙江省企联适时举办了《走向21世纪论坛》,先后就《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企业文化建设》两个专题进行深入探讨,论坛会上发表的论文于1997年和1998年相继编印专册,借以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省企联还组织撰写《管理创新在经济增长方式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研究课题上报,获得了中国企联颁发的全国企业管理系统研究成果奖。

  总之,这类研讨活动由于选题切合实际,形式灵活多样,理论联系实际,对现实工作指导性强,深受大家欢迎。研讨活动往往成了获取信息的场所、增长见识的课堂、发表见解的讲台,与会人员普遍反映获益匪浅。

  根据政府工作部署和企业实际需要,进行人才培训

  培训工作既是省企联的一项基本职能,又是实行智力服务的一条重要途径。20多年来,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培训工作从未间断,其中比较集中的有4次:

  第一次是1984年,省企联根据“八五”《企业管理现代化纲要》,组织力量编写企业管理现代化18法的教材,举办系列讲座,聘请相关专家逐一讲解,每次讲座参加听讲的学员在800人左右。讲座结束,我们就把讲稿印成单行本,广为分发,深受企业欢迎。

  第二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省政府为改变许多企业“脏、乱、差”的状况,狠抓现场管理,并且总结临平绸厂优化现场管理的经验。省企联以此为契机,举办现场管理培训班,一边介绍临平绸厂的经验,一边组织学员现场参观。后来,为便于广大企业干部就近学习,我们还把培训班办到绍兴、金华、衢州、台州等地区的市、县,连续举办16期。稍后,又举办了转机建制短期培训班,着重宣讲国务院颁发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条例》。仅此两项,培训学员数以万计。

  第三次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省企联邀请人民大学教授邓荣林来杭,作现代企业制度的专题报告。有100余位厂长、经理听讲,反响十分强烈。事后,我们就因势利导,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办班,使学员对现代企业制度的概念、特点、内涵、做法以及产权制度改革、法人治理结构、企业股份制改造等等有了较深认识。

  第四次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省企联按照大中型企业应当配备职业经理人的统一部署,委托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分期分批培训大中型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人员。据统计,2004年到2006年,经认证、培训,已有200多名中、高层职业经理人通过资格认证,获得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颁发的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

  为了树立企业管理新观念,普及企业管理新知识,交流企业管理新经验,省企联还多次组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分别到经济特区和兄弟省市考察,参加全国科学管理电视讲座,邀请美国、日本、德国、瑞士等工业发达国家以及国内知名的管理专家来浙,举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制度改革等学术讲座,还有些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被选送出国深造。

  总之,由于培训内容紧跟形势,针对性强,便于实用,收效颇丰,省企联培训部被中国企联授予管理培训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为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组织企业管理咨询

  省企联成立的第二天,即1982年4月23日,就选派杭州汽轮机厂等单位的7位同志参加中国企联在无锡举办为期70天的第二期“企业管理咨询讲座”,省企联领导意识到“教育人者必先受教育”的深刻道理,因此下决心培训一支咨询队伍。1983年1月到1984年3月这一年多时间里,省企联与杭州市企联、温州市企业管理咨询研究会等单位联合,在杭州、温州、金华等地举办4期企业管理咨询讲习会,每期45—58天,合计培训330余人,成了全省进行咨询诊断的骨干力量。

  1985年1月,省企联成立的省企业管理服务公司,本着企业自愿、有偿服务、合理收费的原则,积极开展咨询服务。到1995年底,接受咨询的企业有217家,产生直接经济效益4.27亿元。咨询内容有综合、专题之分,咨询时间有长期、短期之别。临平绸厂、绍兴毛绒厂、钱江啤酒厂、加善绸厂等一批长期咨询的企业,与省企联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关系密切,往来频繁,亲如家人。这些企业的管理水平更有明显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省各行业和各市(地)县企协组织的企业管理咨询均有较大发展,效果比较明显,咨询队伍逐步扩大,咨询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受到企业欢迎。

  办好定期刊物,开展企业评价,为企业提供信息,传播经验

  省企联把这些工作当做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大事,在办好定期刊物方面,省企联成立之初,即1983年1月,就创办了《浙江企管》(季刊),稍后,与浙江工业大学合作,更名为《今日企业》(双月刊),后来又更名为《企业世界》(月刊)。这一刊物虽未公开发行,但它一直致力于宣传党的有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方针政策,提供经济信息,传播管理知识,介绍先进经验,探讨学术见解,反映企业呼声,指导协会工作,刊登稿件注重时效,真实可靠。在封面设计、项目编排上,力求富有时代气息,美观大方,融指导性、实用性、可读性于一体,做到新颖、适用、准确、快速,得到读者的好评。25年来,省企联先后出版了《企业管理者丛书》、《企业法讲座》、《企业管理现代化十八法教材》、《企业现场管理教材汇编》、《企管干部必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关文件讲话选编》、《企业管理新经验集锦》等专刊。1993年还与北京外交学院合作,编印出版中英文对照的《中国企业》(浙江分卷)一书,免费赠送我驻外使馆和外国驻华大使馆工作人员阅读,为我省企业走向世界起到一定作用。

  引导企业开展管理创新,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

  省企联一直以把握国际企业管理新趋势、大力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为己任。这方面,除了贯彻落实“八五”《企业管理现代化纲要》,通过举办培训班和学术讲座,普及企业管理现代化方法,鼓励企业采用现代手段大胆使用微机辅助企业管理之外,着重抓了举办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展览和开展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评审两件大事。

  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展览于1988年9月在浙江展览馆举办。当时,正是根据国家统一部署,我省企业处于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素质的重要时期,举办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大型的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展览自然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广大企业的支持。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薛驹、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会长袁宝华为展览会题词,副省长柴松岳出席展览会开幕式并讲话。时任国家体改办副主任高尚全,中企联管理现代化研究会会长、经济研究所所长王继吉力参加了开幕式并参观了展览。展览会分序馆、综合馆、典型馆和产品展销馆4个部分,有220家企业参展,短短一个星期时间,参加者陆续不绝,达4万人次。

  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的评审工作,从全国来说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从1990年原国务院企业管理指导委员会,生产委员批准开展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评审至今,中企联已举办了13届,可谓成果累累,形势喜人。这项工作,省企联早在1986年就开始了,我省获得首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二等奖的是1988年浙江凤凰化工公司撰写的《市场、科技、生产循环》这一课题成果。以后,省企联对成果评审工作抓得较紧,基本上做到一年一次,形成制度。成果内容几乎涉及企业改革和经营管理的各个主要方面,评审严格遵照企业申报、逐级推荐、统一评审、分等表彰的程序进行。省企联除有专人负责以外,还邀请十几位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对申报成果逐一评审,择优评定。2004—2006年3年,评上省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的企业已达到93个,其中评上一等奖的31个成果,省企联全部上报中企联,参加全国评审。2004—2006年累计我省评为国家一等奖、二等奖的成果分别有5个、21个,在全国省市中名列前茅。

  在“三方机制”中,以雇主代表的身份维护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

  步入新世纪后,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总工会和省企业家协会正式建立了劳动关系三方面协商机制。几年来,为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每半年召开一次三方机制协商会议,讨论解决我省劳动关系方面的重大问题,如今,三方机制有关各方关系和谐,活动正常。

  省企联、省企业家协会对维护企业和企业家权益的工作一直比较重视。2002年9月,两会正式成立了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委员会,由第一副会长冯根生任主任。为保障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我们一方面注意在法制的订立和修改中,尽力向有关部门充分反映企业和企业家的呼声、要求,使之在立法层面得到体现;另一方面,积极受理涉及为维护企业生产秩序、经济权益、财产保护、乃至人身安全而提出的维权案件,使之得到圆满解决。这里举一个典型的案例:金义集团法人代表陈金义,因开发“生物燃油乳化”项目,一度资金不足陷入困境,引起债务纠纷,有关司法机关介入后成了被告,有的媒体就说陈金义是“老赖”。省企联就此向省经贸委和省政府领导专题报告后,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组织技术论证,使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今年初,我们还起草了《浙江省企业及企业经营者权益保护条例》,报送省人大常委会审议。

  开展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推荐表彰活动,为造就企业家队伍出力

  企业的兴衰存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素质和决策管理水平,造就一支庞大的企业家队伍,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战略任务。造就企业家队伍,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各级党和政府加强领导,肯定、理解、关心、支持企业的经营者,并在建立企业家队伍的形成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等方面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社会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促使企业家队伍的形成、壮大;也需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勇于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致力于从政治上、业务上、心理上、身体上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这方面,省企联、企业家协会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领导提出“寄希望于企业家”的号召。从“八五”后期开始,就把造就企业家队伍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并且按照少而精,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进行优秀企业家和创业企业家的推荐表彰活动,作为造就企业家队伍的重要举措。上世纪末,全省表彰的优秀企业家有184个,其中获全国优秀企业家称号的有冯根生、鲁冠球、滕增寿、宗庆后等13人。进入新世纪后,到2006年止,受表彰的省创业家有154人,获全国创业家称号的有24人。他们分布在各个市(地)、各个行业,成为广大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学习榜样。

  贯彻“三自”方针,搞好协会自身建设

  省企联是向企业提供有偿智力服务,但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团体。作为一个全省性社会经济团体,虽有少量财政拨款,但在编人员的人头费也不敷应用。所以坚决按“自立、自治、自养”方针办事,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努力做到自收自支,收支相抵,略有结余。

  省企联是以各种所有制的企业为主体组成的社会团体,挂靠在省级综合经济部门,先后归原省经委、省计经委和省经贸委领导。在较长的时间内,第一至第五任协会会长也由挂靠单位的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担任。上世纪末,根据省政府职能部门的官员原则上不在民间社团兼职的规定以及企业家的事情由企业家自己去办的精神,省经贸委领导不再担任协会会长,经过协会会长办公会议协商,并召开执行理事会选举,第六任会长由中国企联副会长、全国创业企业家、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担任。省企联主要领导人作这样的变动,不仅是我省协会建设上的一个重大转变,而且在全国协会系统中也开了先河。事实表明,这样做更有利于体现省企联的民间社团特色,也更有利于发挥沟通政企关系的桥梁纽带作用。鉴于近几年大量非公企业作为团体会员参加企联,在去年12月初召开的会长工作会议上,增补了6位有代表性的企业家为省企联、企业家协会的常务副会长,可望使企联、企业家协会的工作更加贴近企业实际,更好地反映企业和企业家的要求和呼声。

  省企联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还逐步总结出做好协会工作的一些经验:一是协会要紧紧围绕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针对政府和企业关心的问题,做好服务工作。二是服务工作要不断拓宽领域,提高质量,使服务具有时代特征,使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企业及其经营管理人员都能受益。三是加强与各行业、各地方协会的往来与协作,利用系统网络和智力合成的优势,共同做好工作。四是坚定不移贯彻“三自”方针,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人员素质、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

  回顾往昔,我们豪情满怀;放眼未来,我们信心百倍。过去25年,尽管我们取得不少成绩,但毕竟还有不少缺点,我们的工作与时代共同进步,政府期望和企业需要相比,还有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发挥企联、企业家协会的网络优势,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水平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改进,可谓任重而道远。总结已经走过的工作历程,为的是开拓更加美好的灿烂前程。我们坚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在省经贸委的领导下,依靠广大会员企业和有关方面的支持,联合起来,众志成城,一个生机盎然、活力充沛的省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工业经济联合会必将迈出更加坚定的步伐,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产品与服务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招聘信息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人民经济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4 finance-people.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961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85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东升园华清嘉园13号楼
服务咨询QQ:601346133    36351310 投稿邮箱:39325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