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免检制度存废值得商榷
从金龙鱼到雀巢,这些国家免检产品虽然在免检期内出现了质量问题,但至今企业没有被国家质监总局正式取消免检称号,雀巢公司证实了这一点,且坦承其产品可能典超标。有关法律专家和研究人员认为,这项制度存在诸多弊端。如此说来,其存在究竟有无必要,确实值得研究了。(新闻来源:5月16日《法制晚报》)
国家免检制度始于2000年,根据这项制度要求,企业首先须按照《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审查通则》的规定获得市场准入资格,然后经省级以上质监部门连续3次抽查合格,由企业申请获得免检产品证书,3年内免于各级政府的质量监督检查。问题是,这项制度存在诸多弊端:首先,准入门槛太低。按规定,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质监部门连续3次以上抽查合格的产品,即可成为免检产品。3次抽查怎么能够保证产品100%合格呢?其次,监督不到位。企业一旦获得免检称号,其产品即可在3年内免于各地区、各部门各种形式的检查,这等于进了“保险箱”,只能依靠企业自行把关。自觉的企业还好,不自觉的企业就无法保证产品的质量。此外,处罚措施不力。按规定,免检产品在有效期内发生质量问题,只是视情节责令企业限期整改、停止使用免检标志、收回免检证书、予以公告,这明显属于权利与义务不对称,即处罚太轻。金龙鱼和雀巢已经出现了质量问题,但至今连免检证书都没有收回,说明质监部门的后续工作没有跟上,说失职也不为过。
实行企业免检制度,其实仍然是计划经济思维定式的产物,与市场经济规律明显相悖,也与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相抵触。因为产品质量究竟如何,要接受市场和消费者不间断地检验,不能靠政府部门发“免检牌”。同时,实行企业免检制度,不仅仅是为企业及其产品开了“绿灯”,同时也向广大消费者释放了一个信号,那就是:产品质量是有保证的,可以放心地使用或食用。但这种存在种种弊端的制度,难以保证产品不是“问题产品”,这不明明是在“忽悠”消费者?尽管这种“忽悠”并非主观故意,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却在无形中受到了损害。目前,我国获得免检资格的企业有近1500家,除了金龙鱼和雀巢以外,还有哪些企业的产品有问题,恐怕也是一笔糊涂账。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产能过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商品不断涌流的情况下,如何使产品在“好”字上下功夫,即提高产品质量已成为亟待破解的课题。毫无疑问,企业免检制度非但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万能钥匙,而且已成为一种障碍。因此,其存废问题需要尽快提到议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