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抓工业投入推进结构调整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最近几年我市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6839.91亿元,是2001年的3.56倍,年均增长28.9%,继续在全省保持“一高一领先”地位。可以说,最近5年是杭州工业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高、形势最好的时期之一。
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总体思路,也明确了今后发展的具体目标。为此牞2007年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件工作:
以项目推进为抓手,狠抓工业投入。继续抓好重大项目的申报和实施,落实各级、各部门、各有关企业的责任制,完善工业投资考核;建立重点项目储备制度和联系制度,特别是在经委机关内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每人都有联系项目的制度,确保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加快第一批141个重点技改项目建设步伐,进一步落实技术改造项目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快科技孵化器建设,引导和鼓励各地加大标准厂房建设力度;加快企业搬迁进程,优化工业布局,扩大工业投入;推动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并购等途径扩大规模。各区、县(市)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力争完成工业投资476亿元,同比增长12%以上。
以“三句话”方针为指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发展传统优势工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轻工纺织、食品饮料等传统优势工业和丝绸女装、包装印刷、工艺美术等都市型工业;适度发展新型重化工业,加紧出台重化工业配套政策,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提升集成配套能力,着力发展大型装备、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精细化工等产业,做大做强信息产业;培育壮大新型医药产业,初步形成以生物技术药物为核心、现代中药为基础、现代化学药物、新型医疗器械协同发展的新医药产业结构。
以节能降耗为突破口,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加强全社会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推广应用,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节能降耗,积极推进建筑、农业等领域的节能工作,实施全市绿色照明工程;完善工业循环经济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充分发挥资助效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节能目标管理和考核办法。2007年要开展30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和6家循环经济的工业功能区(园区、区域)的规划和审核工作。
以空间集聚为立足点,加快工业功能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工业功能区考核标准体系,引导各功能区完善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牷引导各功能区加快行业技术研发中心的建设,解决制约工业功能区和块状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技术瓶颈;密切跟踪工业功能区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重点培育的对象和目标,建立和完善功能区建设数据库。2007年,争取有3个功能区产值超过100亿元,10个功能区产值达到50—100亿元。
以自主创新为重点,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确立企业主体地位,提高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知识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加强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指导,积极帮助企业申报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强化对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检查、督促和考核;扶持共性关键技术,加强品牌基础工作。
以中小企业培育为中心,加快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中小企业“386”上网工程,今年首先在65个工业功能区和15个试点乡镇的1.5万多家中小企业开展上网知识培训,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程度,力争用3年时间使80%的中小企业实现上网牷进一步推动银企合作,积极鼓励各类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矛盾。
以企业满意为标准,深入开展长效服务活动。经委将按照“作风建设年”的要求,积极打造服务型、学习型、效能型机关,强化服务项目的督办和检查工作,归纳共性问题、解决个性问题,将服务企业工作真正制度化;重点抓服务项目调研,通过摸底排查,及时了解发现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和主要困难;重点抓关键要素保障,各地区、各单位紧密配合,积极探索建立全市的资源管理交易系统,保证资源的自由畅通流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以重大项目为契机,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产业培育要以具体的、重大的项目为抓手和切入点。如在发展新型重化工业方面,近期要重点做好东风杭汽重组、半山电厂IGCC项目配套、轨道交通制造业、杭氧煤化工设备、宁波大乙烯配套以及城区企业搬迁等重大工程的协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