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正文

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人民财经网  2015-12-10 11:06:00 阅读:
核心提示:

 

  用15年使嘉兴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

  近几年来,嘉兴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嘉兴市委、市政府着眼全局、审时度势,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大决策。奋斗目标是:到2010年,网络化、开放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成;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提高;市、各县(市、区)建成科技强市、县,科技综合实力居全省第五位;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其中高技术产业产值达到60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

  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嘉兴市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突出嘉兴科技城建设,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要千方百计加快嘉兴科技城已落户项目的建设进度,进一步加大大院名校的引进力度,打响嘉兴科技城“金字招牌”,引领嘉兴迈向“科技时代”。三是强化企业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加大科技投入。要大力扶持品牌创建,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四是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增强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到2010年各级财政科技投入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例要达到5%以上。五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自主创新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要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

  嘉兴的目标是,用15年时间使嘉兴市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基本建成科技强市,这是一项极其繁重而艰巨的任务,是时代赋予嘉兴的历史使命。为此,嘉兴将全面落实政策措施,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形成工作合力,使自主创新真正成为时代主旋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推进科技强市建设加快实现“浙中崛起”

  加强自主创新、促进科技进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金华市保持追赶发展态势,实现浙中崛起的关键所在。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科技强市建设摆在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把自主创新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产业层次、促进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工作来抓,取得了良好成效,全市科技综合实力和科技进步水平分别从2000年的全省第十位、第十一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七位。

  一抓规划引导。2006年,金华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强市的决定》,并根据“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制定了《金华市科技强市建设暨“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同时,制订完善了著名商标、名牌产品认定和管理办法,仅去年就新增了中国驰名商标16件、中国名牌产品7只、国家免检产品30只。

  二抓平台建设。按照“政府扶持平台、平台服务企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原则,结合金华区域块状经济的特点,着力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培育创新载体。建立了省级金华高新技术园区、婺南农业高科技园区和兰溪天然药物、东阳磁性材料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三抓投入保障。近年来,金华市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科技进步的政策措施,建立了技术创新、高新技术贴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专项资金,逐年加大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投入。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培育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设立每年6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

  四抓项目推进。把重大科技项目作为项目工作的重点,注重做好科技项目的包装、立项和储备工作,特别是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切实提高项目质量和效益。通过开展“企业服务年”、“项目推进年”以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等活动,加强项目实施的协调服务。2000年以来共组织实施了3823项市级以上科技项目,其中国家、省和市级技术创新重点项目792项。

  自主创新推动台州产业升级

  台州这座海滨之城因为自主创新而焕发了新的光彩。去年8月,台州市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等多方面引人注目的优惠政策新鲜出炉。

  《意见》明确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台州市每年组织若干重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各级财政给予适当比例的经费补助;经有关部门考核确认,对新增的各类国家级、省级、市级的企业技术中心、研究开发中心和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分别给与补助等。

  同年,台州市启动了自主创新引导工程,该工程包括创新型企业试点、战略联盟构建、研发中心建设、行业专业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五个方面。靠“从制造走向创造”,台州产业集群有效规避了“被简单模仿、形成同质化恶性竞争”之弊。2006年8月17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确定台州市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知识产权工作实现了新的跨越。

  “外引内联创新资源”是台州市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目前,全市已有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11家、市级30多家。在第八届中国(台州)科技成果洽谈交易会上,签订技术合同295项,合同金额达1.93亿元。

  事实证明,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有利于促进台州市自主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在过去的2006年里,台州市的自主创新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共创下4个浙江省第一。专利申请量达到5626件,同比增长16.4%;专利授权量3365件,同比增长57.5%。

  自主创新开创宁波建设新局面

  作为浙江省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宁波市的目标是向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迈进。在日前举行的宁波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宁波经济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宁波在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的战略地位。要达到这一经济发展的目标,就必然要增强自己的实力,重点要提高核心竞争力。

  首先是鼓励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作用,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合作。鼓励企业到海外创办或共建技术研发机构,力争在海外创办或共建研发机构。同时推进研发园区建设,创建宁波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施品牌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

  其次,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大力扶持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去年,全市出台了《贯彻关于进一步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见实施细则》,引导、支持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荐韵升集团等3家企业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共有52家企业申报市级工程技术中心。推出9个重大科技攻关择优委托项目,确定了33项与全市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先进并有望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攻关、合作项目。在研发园区建设上,吸引宁波及周边地区研发机构入驻,已有吉利汽车研发中心、中控研究院、市质监局6个检测平台等15个项目签约落户技术产业开发区。

  这些成果的取得,为宁波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但要实现长远的进步,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在去年的宁波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未来15年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是全市科技发展的重要突破期。明确加快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加快科技创新建设经济强市

  近年来,绍兴市上下紧紧围绕“自主创新、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着力打造科技绍兴,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目前,绍兴是浙江省惟一的“全国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试点城市”,是全国首批四个“重要技术标准研究试点城市”之一,到今年已经连续五次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科技综合能力、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前列。绍兴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做好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强化领导,为科技创新提供组织保障。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干部高度重视科技工作,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谋划好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重大科技攻关、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研成果推广项目的实施上,主要领导亲自参与,及时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通力协作,为科技创新提供服务保障。科技创新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需要全社会尤其是政府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各级教育、财政等部门树立起“大科技”观念,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政策支持,落实好国家关于促进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以及设备更新等各项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与新技术。

  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智力保障。人才是开展科技创新的决定性因素。把培养、引进、使用人才作为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并抓好科技人才载体建设,用好的环境、事业、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体制、机制环境。

  四是营造气氛,为科技创新提供环境保障。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各领域科技创新的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按照国务院的明确要求,启动实施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走有衢州特色的创新之路

  推进科技创新是实现衢州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性举措。当前,全市正处在产业提升期、经济结构转型期,面临扩大经济总量和提升经济质量的双重任务。为此,市委、市政府定下的目标是,坚定不移地走有衢州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不断增强科技驱动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为此,衢州重点做好六项工作:一、把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作为科技创新的突破口。二、把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三、把建立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作为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四、把发挥好人才作用作为推进科技创新的根本举措。五、把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的有效保障。六、把促进协调发展与社会和谐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任务。

  在具体措施方面,衢州市构筑了五大平台,增强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是构筑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平台。二是构筑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三是构筑产业科技孵化平台。四是构筑科技创新人才支撑平台。五是构筑科技创新宣传平台。

  衢州的目标是到2010年,努力实现科技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在全省排位前移;实现科技投入占GDP比重、高新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和科技进步贡献率三个提高;基本建成具有衢州特色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合作服务体系和科技进步保障体系;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家以上,企业研发中心和创新服务中心达到100家以上,引进培育高级创新人才100名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应用率达到100%。

  科技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近年来,丽水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奋斗目标,结合丽水实际,深入实施以“四外二基地”为主要内容的开放型科技发展战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加强与省内外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具体做法是:一、不断拓展对外科技合作。“十五”以来,全市有500多家企业与外地高校院所签订科技合作项目700多项,企业提供研发经费5亿多元牞其中仅过去一年所提供的研发经费就达1亿多元。二、大力推动网上技术市场,推进科技合作。通过科技信息网站及时发布难题攻关项目、技术推荐和科技人才需求等信息,进一步拓展科技合作的广度与深度,起到了很好的成效。三、积极推动本地龙头骨干企业采取出让股权方式,引进国内外同行技术先进企业开展合作,通过技术嫁接提升产业层次,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四、完善政策激励机制。2005年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科技进步,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决定》,围绕开展科技工作的各环节,在金融、财政、税收、行政等方面给予了企业各项倾斜政策措施。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丽水已经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是通过推进科技合作,加快改造了一批传统产业。二是初步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截至2006年底,全市有高新技术企业54家,高新技术产品102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10%,新产品产值比上年增长2.5倍。三是积极促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实现废物的再次利用与减少排放,部分产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已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四是提升了产业竞争力。随着科技合作不断深入推进,企业通过消化吸收再利用,不断转化为自主创新能力。近几年来,企业专利申报量平均每年以30%的速度在递增。品牌建设工作取得长足进步。目前,全市共有122家企业的125个产品获得了中国名牌、浙江名牌、丽水名牌称号,共有172件全国驰名商标、浙江省著名商标等。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产品与服务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招聘信息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人民经济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4 finance-people.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961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85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东升园华清嘉园13号楼
服务咨询QQ:601346133    36351310 投稿邮箱:39325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