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银行应对外资需苦练内功
近年,汇丰银行、渣打、东亚、花旗4家外资银行获得中国银监会派发的首批在华注册子银行的入场券并将在完成工商登记等法定手续后正式对外营业。其中,渣打、东亚两家外资银行同时表示,对市民储蓄将不设门槛,不会拒绝低储蓄的市民,即使1元钱也能存。
这种“亲民作风”一下子就得到了国人的追捧。网易的一项投票调查显示,高达94%的市民表示会去外资银行开户,外资银行的高明之处在于,利用这次天赐的新闻传播机会打向内资银行嫌贫爱富的软肋———国内银行这种为储户设置门槛的歧视行为早已令国人一忍再忍。
而就在春节前,央行就曾经抨击过内资商业银行对企业开立账户设最低金额的歧视行为,可见,这种歧视性门槛不仅针对着作为储户的消费者,而且还羁绊着国内的中小企业。可以判断的是,国内不少中小企业客户也会转而投向外资银行的怀抱,内资银行的发展空间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资银行的挤压。
但对于以企业和个人为主体的消费者而言,这却是一件好事,因为只有银行业的土洋之争产生的压力才会最终改变内资银行的一些不良作风,他们之间竞争的结果只能是内资银行服务质量的提升,而遗憾的是,这种尚未实现的进步却是一种在外力逼迫之下的被动改变。
审视发生在内资银行身上的种种劣迹,除了设置门槛的存贷歧视、跨行查询收费、账户管理费等冠以“与国际接轨”且名目繁多的各种费用,大月31日不计息的过时做法也早已激起储户的不满,而人们也已经注意到,收费时声称与国际接轨的内资银行在服务方面却与国际水平仍然相去甚远。
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还是国内银行业的寡头垄断,以至于服务差、乱收费等问题成为内资银行的集体短板,而如今外资银行抓住这一可乘之机高调入市,在国内储户对本土银行一忍再忍的情况下,外资银行的进入终于可以让他们无须再忍了。于是我们看到,民众对外资银行的进入欢声一片。
而这种人心的丧失,正是内资银行眼下的危机,这似乎意味着,银行业的土洋之争尚未开始,本土银行就已经落入下风,客户的流失已经不可避免,尽管这种竞争可以在本土银行服务提升之后达到拉锯的均衡状态,但那时外资银行早已站稳脚跟了。
事实上,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中国早已是人所共知,但本土银行还是以自己低劣的服务将储户推向外资银行的怀抱,以至于这种集体无意识的迟钝反应为外资银行让出一个轻而易举一击即破的机会,而自己再反过头来在外资的打压逼迫下被动地争取那些曾经属于自己的客户。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而更为严峻的问题是,原本就管理模式先进而又对市场反应迅速的外资银行也在与本土银行在人才方面展开争夺,而优厚的待遇、灵活公正的用人机制和企业文化也是外资银行的一大优势,本土银行在人才竞争方面同样处于劣势也将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当然,从长远来看,市场的无形之手将最终改变长期安睡于垄断之床的本土银行,尽管这种进步要以民族银行业市场利益的丧失为代价,但比起垄断产生的社会成本和经济掣肘,再大的市场利益也不过是九牛一毛。而需要本土银行注意的是,要取得这种被逼实现的进步也需要苦练内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