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非国民身份时机已到
近年,标志着中国已经平稳通过“过渡期”并完成了一系列成为世贸组织一员的准备工作,到了彻底履行全面对外开放这一承诺的时候。
中国经济各个领域的全面放开,预示着实力强大的外国资本在今后的日子里可以更加自由、深入地进入到中国的各个行业,其中包括房地产、保险、汽车、零售等一些平日里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也包括银行、电信、石油、铁路、航空等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国有垄断行业,由此所引发的影响和带来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而对于习惯了与实力相当的国内同行们竞争的中国企业来说,能否很好的应对这一空前巨大的挑战呢?尤其对于实力相对更为弱小的民营企业来说,面对外国大公司强势竞争力的介入,民企又该如何直面呢?
相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民营企业所受到的冲击显然要更为明显和严重。从一方面看,民营企业无论从资金、技术、背景、经验、管理等各软硬件方面来讲都不是具有国际竞争水准的外资企业的对手,全面竞争的展开势必将导致相当多的民营企业倒在前进的路上;而从另一方面看,外界竞争力的进入无论对于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是一个推动,有竞争才会有压力,有压力才会有进步,通过更加国际化的竞争,才能使中国的企业更好的发展,并在推力之下迅速成熟和国际化。因而,在面对甚至比国企更加强大的外企时,有些企业可能要倒下,但也会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从众多同伴当中脱颖而出,成为未来中国经济、金融界的有力竞争力和开拓者之一。
在中国当前的很多领域,民企相对于国企来说都犹如“抱来的孩子”,享受的是近乎“非国民”的待遇,在“阴影”中成长起来的中国民营企业虽然骨子里都是抱怨,甚至还有些自卑,但也由此造就了中国民企在困境中求生存、在逆境中求发展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恰恰是企业竞争当中最需要的心理支柱力量。
再者,民营企业自身的灵活性也使得其在参与竞争的过程中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迅速的转变观念和策略,灵活自主地制定相应的方针方法,以应对全面放开后新的契机和挑战。中国此次的正式全面对外开放不仅对于外资的进入是一个预警,而且也宣告了民营企业有望彻底摆脱过去的“非国民”身份,投入到更加平等、公开的新一轮竞争当中。
对于民企如此,对于中国的所有企业都是如此。此前中国在一定程度上的相对“封闭”,恰恰是为了护佑国内经济领域的各个行业更好的成长、发展,但温室中的树苗永远不可能长成为可以经受风霜考验的参天大树,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现在是中国企业直面外界挑战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