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手机能否迎来第二春
虽然几乎所有的本土手机企业都在上半年发布了自己的新产品战略,并且信誓旦旦地要夺回失去的市场,但是,我依然认为本土手机在2005年乃至2006年打翻身仗的可能性为零。
最新报道表明,2005年上半年,本土手机企业将无一例外亏损。
2005年第一季度,本土手机市场占有率继续下滑到37%,和2003年巅峰时期相差至少25个百分点。更有预测认为,到2005年底,本土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将继续下滑到21%,也就是说,到时候本土手机加到一起,才相当于诺基亚一家的销量。
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本土手机的形势如此严峻?
营销学基本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企业的市场地位最终由两大要素决定,一个是产品要素,一个是营销要素。二者缺一不可。
但是,长期以来,本土手机企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营销端,比如渠道建设、广告宣传、市场推广等等,产品端的劣势一直非常明显。过去,本土手机在营销方面比较强势,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产品端不足的缺陷,加之当时的市场基本上属于机会主导型市场,消费者“拥有手机”的愿望远远超过“拥有好手机”的愿望,所以,客观上成就了本土手机的成长。可惜的是,本土手机经过长达5年的发展,至今仍未具备独立设计和开发的能力,本土手机始终不能跨越模仿者的角色定位。
如果我们把本土手机企业称为“营销主导型企业”的话,国际手机企业则是“技术主导型企业”。但是,在经历2000—2003年本土手机快速成长的打压之后,他们终于调整营销战略,实施渠道重心下移,加快新品推广,并推出超低价机,一下子把本土手机甩在后面。
事实上,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手机企业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技术主导型企业,而是转型为“复合优势型企业”,同时具备技术和营销双重优势。
大量的事实证明,真正优势完整的企业,应该是“技术+营销”的复合型企业。
营销优势复制易,技术优势复制难。所以,国际企业向营销优势领域延伸,建立复合型优势企业的难度,远低于本土企业向技术和产品优势领域延伸,建立复合优势企业的难度之上。这实际上意味着国际企业能够迅速复制本土企业优势,而本土企业却很难复制国际企业优势。结果形成了本土企业和国际企业优势不对称的局面。
遗憾的是,本土手机企业至今并未认识到这一点,或者说并未为建立本土企业均衡优势而做出实质性努力。虽然遭遇了2004年以来巨大行业危机,本土手机企业似乎仍然没有做出实质性的反省,至少反省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对本土手机难以建立信心的根源所在。
那么,本土手机从此没有希望了吗?也不是。希望在华为、中兴这些着眼于3G技术的企业身上,它们是本土手机的希望所在。那些“营销型”手机企业如果不能实现转型,等待它们的结果只能是日渐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