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正文

绍兴模式的先发优势

人民财经网  2015-06-01 08:04:50 阅读:
核心提示:

  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绍兴民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经过自我积累和滚动发展,依托体制先发优势,不仅迅速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而且已成为绍兴市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截至2006年底,全市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183330户、私营企业35239家,个体私营企业总注册资本(金)6710802万元,从业人员767313人,全年实现总产值39866319万元;集体(联营、股份合作制)企业9261家。民营企业在全市企业总数中所占比重达到95%以上,上缴税金占到85%以上,民营经济总量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90%以上。

  绍兴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

  1992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舞下,绍兴市民营经济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党的十五大确立了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以后,绍兴市提出放心、放手、放开、放胆“四放”要求和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的“四不限”原则,这些方针政策的出台,使绍兴民营经济迅速驶入了发展快车道,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地位作用明显增强,成为全市国民经济最具活动力的增长点,并形成了独特的优势。

  机制上的活力优势

  绍兴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绍兴模式”,即“乡镇基础、民营机制、市场经济”。“绍兴模式”是对“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的兼容并蓄,“温州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个体为主、私营机制、市场经济”;“苏南模式”的特征是“乡镇基础、集体机制、外向经济”。而“绍兴模式”既具有苏南民营经济的区域集约性优势,又兼容了温州民营经济高度灵活的市场机制优势,从而形成了这样一种复合型发展模式。正是这种独特的发展模式,为绍兴民营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并越来越迸发出迷人的魅力。

  行业的群体优势

  绍兴民营经济主要集中在以纺织、服装等轻工行业为代表的制造业。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工业总产值中制造业所占比重达到98.4%,其中,大纺织业(织造、化纤、服装)、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设备制造业三大行业总产值占全部民营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46.6%、7.5%、14.4%,三大行业所占比重共计68.5%。产业的集聚发展,形成了十分明显的规模效应和产业优势,从而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使绍兴多种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不少行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较大的影响力。

  骨干企业的带动优势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绍兴民营企业中已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规模大、实力强、行业领先优势明显的骨干企业,成为绍兴民营企业中的“排头兵”,引领着绍兴市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2006年,全市工业企业中有6家民营企业销售收入超50亿元,其中超80亿元的2家;全国500强民营企业中,绍兴市占了44家;2006年度浙江省百强民营企业排序中,绍兴市占了30席。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有29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其中民营企业占了25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4件,其中民营企业占了48件;拥有中国名牌产品61只,其中民营企业占了54只。

  产业上的集聚优势

  绍兴市把培育发展区域块状经济作为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着力点,逐步形成了“一乡一业”或“几乡一品”的产业集群,民营企业依托块状经济而成长,块状经济因民营企业的发展而发展。绍兴县年产纺织面料20多亿米,可以绕地球50多圈;嵊州市年产领带3亿条,产量已占国内的80%、世界的33%,被誉为世界领带之都;“袜业之乡”———诸暨大唐镇“万台织机响,天下一双袜”,年产袜子90亿双,全球人均一双还多;诸暨市的珍珠、五金,上虞市的伞业,新昌的医药都在国际、国内市场均占有极大的市场份额。2006年,全市38个特色块状经济实现工业总产值2982.9亿元、销售收入2875.7亿元、利税275.6亿元、出口交货值521.9亿元、技改投入164.3亿元。其中销售收入在100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有7个:绍兴县的织造印染块状经济749.1亿元,化纤块状经济156.5亿元;诸暨市的五金制造业块状经济330.1亿元,袜业块状经济240.1亿元,织造业块状经济222.1亿元,铝塑管材块状经济162.5亿元;嵊州市领带块状经济115.5亿元。块状经济已成为绍兴打造成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主阵地和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主体力量。

  专业市场的依托优势

  民营企业的快速崛起和迅速发展,在国内外市场上造就了绍兴黄酒、化纤纺织、染料、化学药品、塑料薄膜、机电产品及一些日用消费品等比较明显的产业优势,而且呈现工业、商业互动发展的态势,各具特色、工贸结合的专业化产业区和市场互为依托。全市各类市场发展到379个,全年市场商品成交额超千亿元。如绍兴的轻纺民营企业依托的中国轻纺城年实现成交额301亿元。目前绍兴6个县(市、区)中具有特色产业的块状经济,相应形成了122个专业市场,极大部分的产品销售依托相应的专业市场,基地和市场互为依托,共同发展。如绍兴轻纺、嵊州领带、诸暨袜业和店口五金、上虞精细化工和伞业等闻名遐迩的“基地+市场”区域特色。

  地域上的人文优势

  千百年来,绍兴形成了独特的区域传统文化,特别是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卧薪尝胆”精神激励和影响着绍兴人民,绍兴民营企业家秉承这一精神,形成了精明、理性、内敛、务实、不事张扬、稳扎稳打的风格,这是推动绍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基因。正是这种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敢作敢为、创新创业的“胆剑精神”,与绍兴人精明务实的性格与大气开放的气度的有机结合,续写着新时期的“胆剑篇”。绍兴人民特别是绍兴的民营企业家发扬“坚忍不拔、奋发图强、崇尚科学、务实创新”的绍兴精神,不断创新创业创大业、谋事干事干大事,是绍兴民营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内在基因。

  绍兴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些体会

  近年来,绍兴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提高,取得了较大成绩。总结我市民营经济发展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整个发展历程,我们体会到发展民营经济,除了党和国家给予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和广大企业家们的不断开拓创新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和正确引导十分重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经验体会:

  首先,要给予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早在改革开放初期,绍兴市就冒出了一批家庭联户工业企业,当时各级政府并未因为他们不是集体企业而加以限制干涉。相反,如我市的诸暨市从1984年起,县委、县政府为切实贯彻落实中央(84)1号文件精神,从其经济基础和人文地理等实际出发,及时组织开展了诸暨经济发展模式的大讨论,组织干部既到苏南学习,又到温州取经,并因势利导适时提出了乡办、村办、联户办、个体办“四个轮子一起转、十个层次一齐上、骨干企业挑重担、千家万户促翻番”的发展方针,真正把个私工业发展提到议事日程上。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3年治理整顿中,又提出了“保护已经形成的生产力,保护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的观点,实施“不限制经营人员、经营范围、经营方式、经济条件”的“四不限”措施。在以后的几年里,为进一步壮大个私企业队伍特别是加快落后乡镇个私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先发展、后规范”的观点,等等。为个私企业充分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为今后个私经济的发展腾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次,要一以贯之的政策引导。从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我市各级党委、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要求,出台加快个私经济的发展政策。如1993年个私企业大力发展时期,及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体经济发展方面的政策意见,对个体企业从审批手续、经营范围、经营方式、注册资本、从业对象、税收、信贷、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等方面进行了优惠鼓励。1995年个私企业需要加强提高时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个体私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的政策意见。以后在经济发展的每个时期,都根据形势的不同需要,出台诸如发展外向型经济、实施科技创新、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块状升级、发展园区建设、培育品牌和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等等方面的政策意见。如绍兴市委、市政府最近4年每年连续出台工业经济发展政策,2003年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政策意见、2004年关于推进工业经济集约发展政策意见、2005年出台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意见、2006年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意见,从各个不同侧面引导工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每年用于技改贴息、科技创新、信息化建设、创牌经营、做大做强、中小企业扶持、循环经济发展及园区建设等工业发展奖励资金在5000万元以上,一步一步引导企业向科技化、规模化、国际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实力。

  第三,要营造较浓的工作氛围。十五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给各种经济成分予以巨大的发展空间,绍兴市各级党委、政府一直以来态度十分明确:个私经济是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个私企业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级或某个人的事,而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强调政府、部门、乡镇、企业都有责任和义务来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并提出各级党委、政府要优化环境放权促发展,所有部门要利用政策放手抓发展,不同经济主体要敢闯敢冒放胆争发展,一切的一切要围绕经济发展开展工作。所以,从1994年开始,各级党委、政府就一级抓一级,制订考核办法,落实工作任务,并定时督察任务完成情况,加大奖惩力度。特别是最近几年,狠抓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建设,已成为提高政府效能建设的重要部分。针对要素制约及原辅材料大幅涨价等制约企业发展不断增加的状况,绍兴市委、市政府又及时提出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要求各级部门、各级政府围绕自身职责为企业帮困解忧,并强调各部门之间工作要有分有合,统分结合,注重整合,形成合力,给企业创造一个有序、规范、宽松的发展环境,为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第四,要切实做好政府的服务工作。经济发展需要政府服务,民营经济的发展更是如此。绍兴民营经济发展的整个历程也正是体现了这一过程。早在1989年,针对个私经济发展较快这一实际,当时各县就成立了县、区、乡(镇)三级个体私营企业指导站,从工商登记、代开税务发票、产品质量检测等方面加以服务指导。在以后的几年中,根据个私经济发展比较密集的状况,各级政府又下决心建立专业市场,为集散经营做好服务。如柯桥轻纺市场、嵊州领带市场、大唐袜业市场、崧厦伞业市场等较具知名度的市场都在其中应运而生,全市379个专业市场中,营业额超10亿元的达到17个。在20世纪末期,针对全球经济快速转移,为创造较好的投资环境,又成立工业园区管委会,全力配套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工作以及建造标准厂房做好后勤服务工作。近年来绍兴市的园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全市10个工业园区的生产总量已占全市的50%以上。最近几年更是如此,为不断引导民营经济上规模、上层次,在政府可服务的各个范围内加大力度,如建立科技示范、信息化示范,引导企业走科技之路;设立循环基金和实行品牌奖励,促进企业集约经营;召开产品博览会、推介会,进一步提高企业知名度;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扶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等等,为促进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积极做好服务工作。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产品与服务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招聘信息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人民经济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4 finance-people.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961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85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东升园华清嘉园13号楼
服务咨询QQ:601346133    36351310 投稿邮箱:39325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