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有色金属产业不断引领经济腾飞
一直以来,广西河池有色金属产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为增加地方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被称为有色金属之乡的河池过去一直以资源型工业为主,由于忽视节约和环境保护,盗采、滥采矿山情况一度严重。2001年,南丹发生“7·17”特大透水事故,河池矿业乃至河池整个工业经济近乎崩溃。经过调整,河池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站在新的起跑线上,以新视野、新理论和新思维方式,再一次审视工业问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集群、集约、集强、集优”的要求,在扩张规模、强化质量、提高效率、形成品牌上下功夫,全力打造有色金属产业,不断强化有色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经过5年的发展,广西最大、全国有名、世界有影响的河池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初现雏形。目前该市拥有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企业31家,实现年采选530万吨、冶炼加工70万吨的生产能力。以企业科技创新延伸产业链
近年来,河池市委、市政府以实施科技创新计划为契机,成立了市、县两级创新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和责任,加强创新技术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在制度上保障有色企业技术创新;制定鼓励政策,相继出台了《河池市企业奖励办法》、《河池市发展中小企业实施办法》等文件,逐步完善鼓励发展政策;构建创新平台,除了建设8个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外,还大力构建企业创新平台。目前,全市矿冶企业拥有技术人员1720人、管理人员1290人、产业工人1.85万人,建立了以车河选矿厂技术研究中心为代表的18个企业技术研发中心。
把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调整有色工业发展战略,明确以企业产品创新为核心,积极引进工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嫁接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提高创新能力。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和成果推广体系,研发、推广了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大力引进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延长有色金属产业链。例如,从废渣中淘出稀有金属、在尾矿中提炼伴生元素、利用冶炼废气制酸等。经过近几年的科技创新,河池有色金属产业已从地下发展到地上,从粗放加工向深加工延伸,从单一采选向采选、冶炼、深加工多元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以节能减排提增工业产值
结合实施节能减排降耗工程,通过回收、开发和创新工艺,实施有色金属增加值工业产品技术创新。河池金属矿中伴生有价元素37个,经过多年的技术创新实践,目前已能回收除主体元素铅、锌、锡、锑外的铋、银、金、锗、铟、硅、钛、锰、硫、铁等伴生元素。同时,还创新了“从锡细泥中回收锡”、“从废弃渣中回收铟”、“二次灰吹提铋”、“锌冶炼综合回收锗”等技术。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既解决了生存过程中资源浪费的难题,又增加了矿产资源的附加值。
与此同时,开发有色金属新材料、推进有色金属产业节能降耗的技术创新,推动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目前,经过研发,开发出铟铜复合电子浆料、高纯三氧化二锑、高钛渣、氟钛酸钾等13个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有色金属新材料。“冶炼废气制酸”、“冶炼三废处理”、“尾矿回收处理”等一大批先进工业的创新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由河池铜厂自主研发的“广河法-富氧熔池铜炼技术”,比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铜冶炼技术每吨粗铜节能500公斤标煤,耗新水降低40吨,被列为自治区2007年全面统筹推进的重大项目之一。
据统计,全市有色金属高新技术企业有3家,高新技术产品有高纯铅、高纯银、高纯铟、高纯三氧化二锑等4个产品。河池市开展的“提高大厂难选锡石多金属硫化矿选矿技术经济指标的研究”荣获2006年广西科学技术进步特别贡献奖。目前,在河池市20多种有色金属产品中,已消化吸收再创新各种先进科技成果80多项。
历经不间断的矿山治理整顿,经受多年未遇的“电荒”,河池有色产业在经济困难中前进、在压力中崛起、在开放中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了由单一向多元、国有向国有和民营并举、原料型产业向加工增值型产业、资源输出型向资源输入型、国内市场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五个转变”。据了解,2007年,全市冶炼设计能力73万吨,有色金属工业总产值已突破100亿元大关。其中,仅河池·南丹有色金属工业园区产值近20亿元。河池有色产业正迎来发展春天,一幅新型有色金属工业化的美好蓝图将在人们面前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