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厚双峰深远流长
近年来,在中国近代历史人物序列中,一个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目光,从通俗文本到史学研究,从政界到商界到民间,不同版本的演绎和解读纷纷出笼———他就是“一代名臣”曾国藩。2006年底,海内外众多学者会集曾氏故里湖南双峰,进行一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学术探讨。我们从这片他生长的土地出发,或许能梳理出这位传奇人物的别样面貌。
一个名字影响中国百多年
曾国藩故居坐落于双峰县荷叶镇,名为“富厚堂”,取自《汉书》“富厚如之”。始建于清同治四年,至今已经历风雨150载。故里双峰,山峦叠嶂,气势磅礴。湄水河从县城蜿蜒而过,两岸青草连绵;九峰山翠拥层岚,堪称南岳七十二峰至少祖;水府庙碧波浩淼,一望无际;龙龟山气度博雅,似龙翔九天,龟潜四海;洛阳湾古建筑群亭阁峥嵘,蔚为壮观……有人说这里气象非凡,无怪乎藏龙卧虎。
作为“同治中兴第一名臣”、洋务派重要代表的曾国藩是近代湖南的骄傲。正因如此,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早年就对曾国藩推崇有加:“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他还说:“曾左吾之先民,黄蔡邦之模范。”缅怀先贤如曾国藩、左宗棠、黄兴、蔡锷之深情,溢于言表。直到晚年,毛泽东仍称曾国藩是“地主阶级中最厉害的人物”,“最厉害”一词的使用,足以透出毛泽东对曾的看重。
历史的公正就在于决不允许任何人“浪得虚名”,因为它是一面镜子,来不得半点浮华与矫饰。从李鸿章、张之洞到袁世凯、蒋介石,无不对曾国藩顶礼膜拜,尊为“圣哲”;从梁启超、黄兴到陈独秀、毛泽东,无不对曾国藩推崇。还有近代的容闳、冯友兰、蒋廷黻、陈毅等,也对曾国藩赞誉有加。李鸿章说:“我老师文正,那真是大人先生。现在这些大人先生,价值都是糠,我一扫而空之。”这是一种敬服。容闳说:“曾文正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人物,同辈莫不奉为泰山北斗……其正直廉洁忠诚诸德,皆足为后人模范。故其身虽逝,而名闻千古。其才大而谦,气宏而凝,可称完全之真君子,而为清代第一流人物。”这是一种折服。陈独秀说:“湖南人的精神是什么?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几十年前的曾国藩、罗泽南等一班人,是何等扎硬寨、打死仗的书生。”这是一种钦服。陈毅指出:“曾国藩用兵很有一套,在军事上很值得研究。”这是一种叹服。所有这些,都足以证明曾国藩的卓尔不凡。至于章太炎的“誉之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的论断,则是还原历史的客观评价了。
拨开历史的迷雾与尘埃,我们发现曾国藩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也是现代文化的创造者。有学者认为,曾国藩是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人、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的高手、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种种论述,虽有溢美之嫌,却也从中透出了曾国藩这个人物的深远影响。
曾国藩给我们留下些什么
从表面上看,曾国藩为我们留下了一大批为后人所瞻仰的文化物质,如“乡间侯府”、《曾国藩全集》、《曾国藩家训》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学名著《曾国藩》等,但从深层次上看,曾国藩留给后人的那种曾氏精神,或者说是由他所熏陶、引领的湖南精神,这一点,陈独秀在1920年《欢迎湖南人的精神》一文中有深刻洞见。
一是敢打敢拼、越挫越奋。曾国藩志向远大、性格倔强、意志刚毅。从少年时代起,他就“困之勉行,立志自拔于流俗”,并天天日记反省自己,践行着儒家传统的“日三省吾身”的信条。他一生守着“拙诚”,埋头苦干,不论遭受多大打击,都不灰心丧志,终至功成。
二是创新务实、经世致用。在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提出创新思想的魏源,他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念可以说是影响深远。但真正践行这种思想的却是他的同乡曾国藩。在曾国藩的指导下,创办中国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兵工厂,建造中国第一艘蒸汽机轮船,设立江南制造局,他建议派遣第一批留洋学生,开办同文馆、第一次领导大批翻译印刷西方科技书籍等。所有这些举措,不仅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先声,也开启了国人实业救国、经世致用的务实之路。
三是转移风俗、陶铸人才。综观近现代中国,学堂的兴起与留学生的潮涌,不能不说是一个十分惹眼的风景。曾国藩建议派遣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清末外交部尚书梁敦彦、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此外,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精英。他礼贤下士、识人善辨、人尽其才,并为不同人才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而为国所用。所以,钱穆说曾国藩的“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才”是其“毕生事业所在也”,毛泽东也说曾国藩是“办事兼传教之人”。
四是秉承传统、率先垂范。曾国藩是近代儒学大师,不仅实现了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也成就了“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事业。他克己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著名学者蒋廷黻说:“曾国藩是我国旧文化的代表人物,甚至于理想人物……在维持满清作为政治中心的前提下,一方面他要革新,即接受西洋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要守旧,即要恢复我们民族的固有美德。”事实上,一个民族,总有它的文化命脉,这个根是不能断的。在风云际会的世界舞台,我们既不能拒斥外来文化,也不能抛弃传统。在当今时代,当我们提倡“小康社会”、“和谐社会”、“重农与新农村建设”时,似乎又发现了一种传统的重新绽放。
一方水土,一方人文,濡染百年的曾氏精神已成为湖湘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曾氏精神给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资源,近现代湖南不能不说与曾国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现代湖南能引领中国,这其中与曾氏不无关系。可以说,曾国藩影响了湖南,湖南影响了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