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走在改革的先行之路上
汪海,原青岛橡胶九厂党委书记,现任双星集团总裁,曾荣获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金球奖,1988)等荣誉。
汪海坚持改革与发展新思路,率先成功地完成了一个国有企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全过程,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他是最早一个提出“不走官场走市场”的企业家,一个最早带领企业“下海”、“出海”、“上山”闯市场的企业家,一个最早提出创名牌的企业家,世人公认的双星名牌的缔造者,改革开放的冒险者,市场之路的实践者,国企改革的成功者,企业家的佼佼者。他最吸引人的就是那敢为天下先的性格和能为天下先的才能。汪海带领双星率先成功地完成了一个国有企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全过程,使双星集团成为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当今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的制鞋企业。
记者:双星是中国制鞋历史最早的国有企业,是中国制鞋业向轮胎业快速转型的企业;是中国制造加工业最早进市场,最早创出名牌的企业。作为一个企业家,您创业初期是怎样将一个濒临倒闭的国有制鞋企业拉上发展快车道的?
汪海:双星是个国有企业,而且又是个做鞋的、劳动密集型的、门槛很低的一个行业。80年代初期,中国的国有制鞋企业有3000多家。现在国有的、集体制鞋企业全军覆灭,惟有双星这个民族品牌独花一放。我认为,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我们共产党人所向无敌,在琳琅满目的市场上,我们更要发扬硝烟弥漫战场上的这种精神。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风气盲目“媚外”较严重,我非常不理解。中国有着五千年文化史,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我们不比外国人差。我想,我们共产党人一定要探索出一条中国自己的市场经济企业发展之路。作为一名共产党人,我坚定了一个信念,走自己的路,创中国人自己的民族品牌。
刚开始,我经历了很多的社会不理解,领导不理解、包括家庭不理解,怎么办?就是不断地在探讨。当时的双星集团的前身青岛橡胶九厂,是最早的化工部做鞋的全国大企业。生产出来的解放鞋,在农村一改革开放,农民逐步富裕,包括上学的孩子都不愿意穿解放鞋了,一下子就堆积200多万双,卖不出去,怎么办呢?我就偷着卖鞋,先解决职工的工资问题。
解决吃饭问题后,又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员工无组织、无纪律,十分散漫,我就坚定了信心,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那个时候五期办了共产主义培训班,坚持从骨干开始培训。我认为道家、儒家、佛家这三大文化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我们要从道德上来引导员工,我们起码的做人的标准是什么?应该怎样把我们的产品干好?我们对社会应该尽什么责任?我们提出了“干好产品质量就是最大的行善积德”,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员工每做一双鞋,都和自己的道德人品相连,解决了当时那种不重视质量、不管质量、粗制滥造的问题。
针对员工纪律涣散,我提出“我们工人阶级的光荣传统,就是最讲纪律”,提出了一些文化理念,像“有人就穿鞋,关键在工作”、“有情的领导,无情的纪律”、“爱厂、求实、拼搏、兴利、开拓、前进”。“兴利”,就是要提高工人的利益。有人告我,说我搞资本主义,公开地叫我们搞“兴利”,搞自己的。但我们坚持用文化理念引导员工,找到了教育员工的路子。
怎么把员工凝聚起来,怎么能够增强他们的凝聚力、亲和力,有一种奋斗的目标和一种热情和激情。我提出员工要具备一种新的精神,也就是说市场经济的精神;提出“名牌是市场经济中的原子弹”,我们要跟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竞争,没有创民族品牌这种决心,那么我们就搞不好。所以说我们解决了奋斗目标问题———“创名牌就是最好的爱国、爱厂、爱岗”,把创名牌和爱厂、爱岗、爱国三者联系了起来。
针对老国有企业,庞大、臃肿的体制,我采取了合并的办法。比如说把武装部和保卫科合并,曾震动了全国;把计划、调度、销售、开发合并成一个部门,选一个得力的干将管着,这样一合并,干部队伍原来400多人减了一半,使全厂职工精神面貌出现大变化。我们开始砸“铁工资、铁饭碗、铁交椅”的“旧三铁”;砸“铁关系、铁锁链、铁栏杆”的“新三铁”。
双星开始主动进入市场,调整体制机制,主动地进行了政治思想教育,解决了企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问题,这是双星创名牌的初级阶段。
记者:双星在没有任何模式可循的情况下创出符合市场发展的新机制。体制机制的不断调整创新,激活了每个岗位、激活了每个人,给了双星名牌决胜市场的永恒动力。请您谈谈在双星名牌发展阶段,双星是如何大胆改体制、换机制的?
汪海:1984年,随着改革开放逐渐加快,社会就业岗位增多,双星面临城市职工人员流失,我便背着青岛市到沂蒙山拉了1000名农民工。那时干活的大都是农民工在一线顶着,苦活、累活叫人家干,我发现这个问题,决定改变这种对来自农村职工的歧视,我最早喊出来:“双星没有农民工,都是双星人”,彻底打破了城乡身份界限,“不看资历看能力,不看文凭看水平”,全力推行农村员工与城市员工待遇相同的分配制度,彻底推倒了老国有企业落后人事制度的“墙”。
企业要加快发展,我决定主动出城,在青岛的周围像王哥庄,建立2000多人的工厂,一瞬间在山东建了13个联营厂,双星得到了快速发展。发展快了以后,等到青岛开发区发展的时候,我们又主动上山,到山东革命老区沂蒙山建了两个鞋城,现在两个鞋城一天的产量接近10万双鞋,养活了那个地方10万多人,带动了几万人就业,而且也培养了一批人才。仅在沂蒙山调出的干部大概100多个,“出城、下乡、上山”,主动地调整,使我们适应了市场变化。
1984年我们在北京设办事处,那时省一级在北京还没有设办事处的,双星陆续地在全国设分公司,实行连锁经营,建了60个分公司,1998年双星开始卖断公司、卖断连锁店,从“给国家卖鞋、给集团卖鞋”转到“给自己卖鞋”。这一步,把一个国有企业搞活了。
正是双星始终本着“有利于名牌发展、有利于企业盈利、有利于员工奔小康”的三原则,不断对一个老的国有企业整顿、理顺、调整,才稳步地走过了名牌的发展阶段。
记者:您说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能继续前进就意味着后退。那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暴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新形势下,您将采取什么样的应对策略?
汪海:2000年,我们提出了双星名牌发展的高级阶段。提出要“创中国人自己的民族品牌”。不能光喊口号,产品、工厂、管理、员工的精神面貌,都得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得有自己的高端市场、高水平的员工队伍。
我们首先提出,双星已经进入名牌发展的高级阶段,市场经济要求我们打响民族品牌,要有这种志气。市场经济中品牌就是“核武器”,特别是民族品牌,要长中国人的志气,我们一定要把中国人自己的民族品牌发展好。
从2000年至今,我们将“专业化、高档次、树形象”作为主攻目标,开始了与世界名牌的抗衡,教育员工时刻坚守这样一个信念,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会被我们13亿中国人民逐步认可的。首先定位双星的战略目标,以鞋和轮胎为代表的,必须向专业发展,像专业篮球鞋、足球鞋、羽毛球鞋、乒乓球鞋、排球鞋等,形成系列,进高端、做高档、树形象;作为轮胎,双星确定了发展以子午胎为代表的高档轮胎,并发展轿车胎;在机械方面,我们确立了盯上两个品种,要在世界上打响。像我们已经生产出了中国第一台V法造型线。我认为,和硝烟弥漫的战场一样,在市场竞争中,光靠拼是暂时的,还得要靠高科技的东西。
我们创造了双星九九管理法,创造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一套承包责任管理法,把小平同志提出的承包责任田的办法转移到工厂,现在效果非常好。我们的轮胎厂和机械厂都是目前世界上管理最好的企业。如,双星在沂蒙山的两个鞋城,一天10万双鞋的产量,没有专职检查员,可能世界上鞋厂没有专职检查员的就是双星,而且双星创造了没有车间主任,车间主任就是承包人,谁承包,谁的质量好,谁的效率高,谁就多拿钱。
在双星名牌发展的高级阶段,双星子午胎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得到快速发展。市场对双星轮胎开始认可,对双星鞋开始认可,双星实现了由小向大的转变,由给人做鞋到给车做“鞋”的转变。
我经历了阶级斗争为纲到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全过程,这30年是双星改革的30年、奋斗的30年、创新的30年、发展的30年、辉煌的30年,说明了我是一个改革者、是一个开拓者、是一个创新者,在社会各界支持和员工、同事的共同努力下,我是成功者,也是幸存者。
记者: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双星创新发展之路,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您对双星未来有着怎样的信心?
汪海:回顾双星改革创新发展之路,我最大的感受是改革开放政府为我们企业发展创造了好环境,给了一个好政策,干企业别怕被“扣帽子”,要注重责任心,不怕告状,敢于改革,才能推动国有企业不断发展。
30年来,我“偷着卖鞋被扣了不务正业的帽子”;“召开新闻界座谈会被扣了贪污的帽子”;“创造文化理念被扣了个人崇拜的帽子”;“用佛文化管理企业被扣了搞迷信的帽子”,但最终,经过30年不屈不挠的发展和我特有的改革创新开拓精神,戴上了象征双星事业红红火火、“民族品牌———双星”的红帽子。我始终认为,所有制只是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企业家,企业家要“客观地想、科学地创、认真地做、务实地干、愉快地过、潇洒地活”,在面临当前新的国际竞争环境时,要始终保持发展的思维,不要发热的头脑,要永远保持创业时的激情,要永远做市场的一名列兵。
我坚信,在民族精神的鼓舞下,在双星全员创新商战人民战争的推动下,我们一定能够实现“树百年品牌,建百年老店”这一奋斗目标,使双星这块中国人自己的民族品牌始终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