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蔚华:中国最具创新意识的银行家
近年,109位企业家在全国企业家活动日上获得“中国企业改革纪念章”。这些企业家是30年来我国企业改革中涌现出的杰出代表。他们在我国改革大潮中,高举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解放思想,敢为人先,锐意改革、艰苦创业、不断创新、大胆实践,取得了一个个光辉夺目的业绩,彰显了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国企业家的精神风貌。为了推动继续解放思想,深化企业改革,进一步弘扬企业家的改革创新精神,促进我国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本报从今天起开辟“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企业改革纪念章获得者访谈录”,敬请关注。
马蔚华招商银行行长,中国企业家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副会长。
他是中国最具创新意识的银行家,他导演了招商银行近年来“网络化、资本市场化、国际化”的三出大戏。他使得招商银行拥有全行统一的电子化平台,率先开发了一系列高技术含量的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吸引了大批高端用户,同时树立了技术领先型银行的社会形象。他率先利用信息化网络技术改造银行业务,建立网上银行,抢占了金融领域的制高点,成为中国电子商务最主要的支付银行;他将原始的服务手段与先进的管理理念“嫁接”,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他将企业的管理模式与市场的营销策略进行了完美组合。招行也从一家后起的小银行,成长为“中国最健康、最有潜力”的银行新锐。
□本报记者戴琦/文
记者:21年前,招商银行以股份制形式成立,确立了公司现代治理结构的基础,引领了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道路;21年后,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来临,中国进入了一个更困难、更复杂也更为广阔的领域。这一新的局势下,您认为中国金融市场新的发展方向在哪?
马蔚华:我一向认为中国的商业银行存在面临脱媒的时代,一种叫做资本性脱媒,一种叫做技术性脱媒。这与银行两大功能联系在一起,即社会融资中介和社会支付平台,这是传统银行两大功能。最近几年银行这两大功能都受到挑战。一个是由于直接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随着直接资本市场股市、债市的快速发展,优质企业不一定需要贷款,可以发股票、发债券筹建低成本资金,银行在社会融资中一统天下的地位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挑战,尤其是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与优质大企业进行博弈,银行是被动的。所谓技术性脱媒,因为银行社会支付中介功能是借助IT平台来实现,因此以比尔·盖茨为首的众多IT企业总是想取代银行的功能,但是没有成功;现在仍然有很多企业希望在某些方面替代银行。社会支付在不断发展,支付的功能也不能完全由银行一家做,所以我们需要和他们达成协议,银行可以做核心、做账户、做现金直接支付,这些IT企业可以做和银行配套的工作。
西方国家的银行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经经历过两大脱媒挑战,那个时候美国许多银行没有转型,倒闭了很多银行,而花旗银行由于及时转型,调整自己策略,走向综合经营道路。中国现在也正在这样一个历史关头,虽然我们现在商业银行法还存在约束,仍在实行分业管理,但国务院已经批准了商业银行可以持有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的股份,这就是综合化经营的曙光。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商业银行都必须积极的进行战略调整,就是发展零售业务。西方国家零售业务都是占50%—60%,而我们过去只占10%以下,现在提高到26%以上。发展零售业务,发展批发业务中的中小企业,发展非利差收入将是未来银行业的出路所在。
记者:为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2008年5月,央行自去年起第14次宣布上调准备金率,上调后,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6.5%的历史高位,对于货币政策与银行的发展平衡招商银行有何应对之策?
马蔚华:今年货币政策相较去年而言的确是从紧的,这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特别是目前通货膨胀的压力还很大,要避免把结构性的通货膨胀变成全面性的。货币紧缩的情况下,银行怎么样处理发展和宏观调控的关系,这是银行在今年的形势下衡量自己发展水平、管理水平、定价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考验。因为宏观调控银行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这个风险不仅是信用风险还是利率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等。招商银行这几年坚定不移地执行战略调整,从过去追求规模、追求速度转变为均衡发展。我们曾经提出十变,即使没有现在货币政策从紧,招商银行也不会不切实际地盲目发展。那么今年由于宏观调控,我们会进一步配合中央宏观政策,使业务稳健发展。在宏观调控的情况下,结构调整更是一个机会,现在发展零售业务,发展中小企业,发展非利差收入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新努力方向。招行一定会按照中央政府和监管当局以及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要求去做,一定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加快结构调整,特别是零售贷款中信用卡的消费贷款应该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措施,所以我们还要加快零售业务的发展,特别是加快消费信贷的发展,使我们的内需能够得以扩大,使经济能够在宏观调控的情况下,还能保持稳定健康发展。
记者:自2006年起至今,国有中资银行纷纷走出去圆了跨海梦,有一些银行更把提高国际业务经营份额作为自己新的战略目标,您如何看待这种趋势,贵行有何新的举措?
马蔚华:国际化是趋势,我在陆家嘴论坛上曾经讲过,国际商业银行的发展有两种途径,这两种途径也是中国商业银行将来走向世界的两种途径,一种是建立分行分支机构,像招商银行去年11月8日获得美国联储的批准在纽约成立分行,这是1992年美国颁布外国银行监管法以后,第一次对中国银行的市场准入,也是发展中国家第一次在美国的市场准入;第二就是兼并,像花旗、汇丰这样的全球大银行,他们的发展历史就是兼并的历史。但是我一向认为兼并需要条件和前提,前提就是国际化的管理水平是否能够管理一个你兼并的对象;第二就是你兼并银行的业务和你的银行应该有互补性,就是一加一等于或者大于二,这就是银行兼并时候的市场条件和价格。现在美国的市场次债危机,所以我们也有很多的银行要去抄底,但是不是已经到底了,这是一个风险问题,也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下一阶段,我们将密切关注新兴市场、欧洲发达市场以及其他将与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国家,进一步研究在上述地区和国家设立机构的可行性。在进入方式上,可以通过设立分行或子公司或以并购并资本运作方式快速介入境外市场,逐步树立招行国际化品牌形象。我们要让世界知道,招商银行不但能为中国老百姓提供良好的服务,同时中国、中国人也是可以办好一个全球性的商业银行的。
记者:美国经济得以持续强劲的增长,其重要的因素不仅仅是高科技产业的繁荣,还有与高科技相联系的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作为一名中国金融改革的先行者,您如何总结招商银行这10年的发展历程?
马蔚华:10年前我去招商银行当行长,那个时候招行只有1000多亿元,现在有14000多亿元。这10年我的体会是管理银行有三点,一个叫做战略,一个叫做管理,一个叫做文化。
所谓战略,就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回顾招商银行的经历,我们就是在战略上超前,当别人没有想到的时候我们已经做好了,等到别人想到我们已经建立基础、形成品牌,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竞争就非常有主动性。比如说信用卡,5年前搞信用卡的不多,因为谁都知道,信用卡是一个长期投资过程,8年盈利就不错了。另外信用卡能否改变中国人的消费习惯都是一个未知数,但是我们的判断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离不开全球经济发展的轨道,别人走过的路,对我们有借鉴意义,现在,我们用4年时间就实现了盈利,而且扩大市场份额,形成一个品牌。
第二就是管理,实际上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最大的差距并不是你有多少网络、产品、国际化等等,关键在于管理。而管理的差距,不在于管理的制度方面,在于管理的理念,比如说“鼓励最小资本消耗,最大经济效益”,这些都是新的理念。所以不断地颠覆我们的传统理念,更新理念,才能自觉接受新的制度和方法。我觉得这10年的第二个体会就是管理的不断颠覆传统管理,不断更新理念。
第三是文化,什么叫做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不是产品,也不是服务,是文化,是一个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作为商业银行制度非常重要,因为银行是高风险的企业,很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都充满血的教训,所以制度一定要坚定不移的执行。但是任何好的制度都落后于实践,因为实践每天变化,所以可以坚定不移地执行制度,但是不能迷信制度。况且制度它是一种约束,是一种强制的被动,所以必须要有文化。文化就是理念支配下自觉的行为,也就是说我们行为上升为一种理念。如果这种文化深入人心,那么制度就被自觉执行,这个企业就会健康稳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