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开发区构筑海西发展新架构
招商局集团(简称招商局)是国家驻港大型企业集团,经营总部设于香港,业务主要分布于香港、内地、东南亚等极具活力和潜力的新兴市场。招商局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先驱。
历史总是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创造奇迹。15年前,创办蛇口工业区的袁庚,曾站在厦门湾南岸的南炮台上,感慨万端:“漳州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同处一个厦门湾,同在九龙江出海口,北岸厦门高楼林立、灯火辉煌,南岸却荒凉沉寂,沉睡千年。其实,这是一颗尘封雾锁的明珠,一旦放出光芒,将照耀东南海疆。”
现今,袁庚的预言成真。取代昔日小渔村的是一个以临港工业、港航物流和高尚人居为特色的新兴滨海工业城区,它的跨越发展令世人惊羡———这就是厦门湾南岸的招商局漳州开发区,海西发展中的一颗耀眼明珠,充满活力、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处处彰显出海西区经济发展的不凡新成就。
招商局漳州开发区在建区15周年的今天,历经15载创业和科学发展,正续写“第二蛇口”的新辉煌,全力打造港航物流、临港工业、高尚人居三个新天地,努力成为海西发展的新引擎。
大手笔:书写山海巨变传奇
1992年12月28日,随着第一声爆破惊醒了沉寂的厦门湾南岸,这片神秘的土地开始演绎当代愚公和精卫的传奇,宣告了“第二蛇口”招商局漳州开发区的创立。这里距厦门仅3.5海里,规划面积56平方公里,由招商局集团、福建省交通运输(控股)有限公司、漳州市人民政府、龙海市人民政府、福建省港航管理局借鉴“蛇口模式”联合开发建设。经过15年艰苦创业,昔日的荒凉已全然不见,一座现代化的滨海工业城区正在崛起,并已成为对台“三通”的重点口岸,成为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招商局漳州开发区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处在上海、台湾、香港三大经济区的中间地带,交通快速便捷,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距厦门高崎国际机场、鹰厦铁路均在1小时圈;区内疏港公路连接纵贯南北的324、319国道及沿海高速公路;对接厦门的快艇每15分钟一班,实现海上公交化;厦漳大桥即将动工,连接广东汕头经济特区的漳汕铁路已经开始筹建。区内拥有自然海岸线长达28公里,其中-8米至-29米的深水岸线13公里,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33个,形成年近亿吨的通过能力,可发展为国际中转港。土地和淡水资源丰富,具有较广阔的发展腹地,可以满足港口和大型临港工业用地、用水需求。而且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完善,临港工业区按照城市化标准建设的供水、供电、通信和道路系统已形成;具有国际标准的高尔夫球场、商务酒店、公寓、写字楼、海滨度假村、银行、保险、中介等配备齐全;有幼儿园和实验小学,厦大附属实验中学正在建设中,2008年9月正式招生,可满足区内企业员工子女学习教育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这里还具有人才优势,海内外知名的厦门大学漳州校区早已落户于此,学生达2万人,将为入区企业在产业发展及科技创新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保障。
开发区管理者十分重视区域规划的高起点、科学化,先后邀请了国内外专家对整体战略布局作了多次调整,将其分为4个功能区:临港工业区、行政科教商住区、高科技产业园区、港口工业区。开发区管委会行使地市一级政权组织职能和经济管理权限,以“投资者的成功才是我们的成功”为宗旨,设立高效便捷的管理机构,实行一个窗口对外的管理模式,为投资者提供从项目报批、施工建设到开业投产的全方位、全天候优质服务。几年来已有德国诺尔(中国)、漳州中集等300多家中外企业到此落户兴业,总投资达18亿美元。
目前,招商局漳州开发区的经济呈现又好又快发展态势,港口吞吐量、财政收入、实际到资等连年大幅增长。2007年工业总产值将达到60亿元,港口吞吐量1000万吨,财政收入4.7亿元,合同引资6亿美元,实际到资2亿美元。
高定位:三大天地、三大产业集群
为了在海西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招商局漳州开发区近年来积极实施以港兴区战略,以厦门湾港口经济合作为契机,全力打造港航物流、临港工业、高尚人居三个崭新天地,积极培育港口机械制造业、钢铁制品业、食品加工业三大产业集群,使之在未来几年内形成三个年产值上百亿元的产业。
开发区始终把港口建设作为发展龙头,全面推进港口建设与发展。几年来,已先后建成投入使用的码头泊位1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7个,福建省最大的1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8个。目前码头岸线长1782米,码头堆场面积达65万平方米,仓库面积36万平方米。2005年吞吐量460多万吨,实现了质的飞跃;2006年1月1日起,厦门湾八港合一,招银港区开始腾飞,当年全港区吞吐量突破760万吨,今年吞吐量突破了1000万吨。招银港区已拥有“三张名片”:一是1996年8月被交通部列为首批对台直航口岸;二是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对金门、马祖、澎湖货运直航;三是从2002年1月1日起对外国船舶开放。目前开通了至美国、日本、韩国等外贸货运航线和香港、台湾、上海、大连、青岛、深圳等集装箱航线20多条。港口的发展拉动了物流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粮食、木材、钢材三大市场,成为东南沿海木材进口业务的重要集散地和交易地,粮食装卸量为福建省港口之最。
今年9月9日,漳州开发区四区正式开工建设,投资总额超100亿元人民币,将建成大型散杂货和能源石化码头,可形成10万吨级以上泊位8个,最大可停泊25万吨级以上大型船舶,建成后该港区年吞吐能力将达1亿吨以上。这将在厦门湾港口布局和分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拉动周边地区临港加工区和港航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做大做强开发区港口集群的同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繁荣做出重要贡献。
随着港区的发展,环境和配套服务的完善,招商引资持续升温,临港工业发展迅猛。1995年,诺尔(中国)落户开发区;2002年凯西钢铁进驻;同年10月,世界最大的集装箱生产企业中集集团下属的漳州中集集装箱有限公司也进驻开发区。该企业2006年被评为全国“双百”企业、福建省100强企业,如今的漳州中集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年产值超过15亿元,已经成为漳州开发区临港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另外,福建金石制油、福建泰华交通设备、福建豪氏威马钢铁制品、友联船厂(漳州)、金钱(漳州)饲料等中外企业都纷纷落户于此。又陆续有豪氏威马扩建项目、SnO2导电玻璃基片项目和水泥粉磨站项目等在开发区注册。截至11月份引进合同资金额就达到6.4亿美元,超过年初预定的目标。预计今年全年实际到资额2亿美元,比增30%。目前,全区注册企业370余家。
以诺尔、泰华、漳州中集、豪氏威马等为代表,加上新港湾造船、友联船厂等,逐步在开发区一区形成极具规模及集聚效应的港口机械制造产业;以凯西钢铁、嘉年钢铁等为代表的钢铁加工业不断构筑钢铁制品产业;食品加工则借助金石制油、金钱饲料、中储粮仓库等企业形成产业群。三大百亿产业集群的突飞猛进,带动了招银港区港口吞吐量大幅增长,推动港区努力向千万吨港进军。
广视角:打造新兴滨海城区
漳州开发区的发展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注。2005年,相关领导表示,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漳州开发区的发展,希望漳州开发区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发展得更快,把漳州开发区发展成福建的一个新亮点。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秦晓表示,集团计划在未来5年内在漳州开发区再投入150亿元,实现开发区的提速发展。
随着漳州开发区第四区投资百亿的港口项目和南炮台公园项目破土动工,备受关注的厦漳跨海大桥和2.2平方公里的人工岛项目以及港尾铁路支线项目等也即将开工建设,将对开发区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未来3年,招银港区将再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9个,使全港年吞吐能力达到3000万吨,集装箱200万TEU,全区工业总产值达300—500亿元。
招商局漳州开发区党委书记吴斌表示,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漳州开发区将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以港口为中心,以城市为载体,以交通运输为动脉,以港口及相关产业为支撑,把开发区建设成为一个集知识经济、科学管理、可持续发展为一体的智能化园区,成为一个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港口工业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