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以能源发展转变模式
“村村点火、处处冒烟”是上世纪末陕北能源开发的真实写照。如今,这一现象在陕西已踪迹难寻。随着陕西省委、省政府把发展能源工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这里的能源开发正在“悄然升级”,呈现出市场化、有序化、链条化、生态化和集团化的发展趋势。资源“含金量”大幅提升,为陕西实现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的“西部强省”目标提供了强大动力和保障。
走科学发展路
陕西是我国名副其实的能源大省,丰富的煤、油、气等资源不断被发现和开发。全省煤炭探明储量1685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6370亿立方米,均居全国第三位;陕北还有目前我国陆上最大的整装气田,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100年前就诞生在延安。这里的石油地质总资源量为43亿吨。
面对丰富的能源资源,陕西在开发方面走过弯路,有过深刻教训。10年前陕北小煤窑、土炼焦、土炼油一哄而起,仅榆林市的小煤矿就达890多家。榆林市长李金柱说,这种简单地拼资源、拼环境的发展模式,不仅没有实现发展经济、致富百姓的初衷,还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为使能源开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路子,陕西开展了持久的资源开发秩序整顿。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对石油秩序的规范,陕西省不仅摧毁、取缔了2200多个土炼油,还于2002年从1000多个私人“油老板”手中有偿收回4473口油井,为规范陕北石油开发秩序、整合资源组建中国第四大石油集团———陕西延长石油集团奠定了基础。在煤炭开采秩序整顿方面,仅榆林市就关停各类小煤矿近500个,取缔非法煤场100多处。
2003年,国家正式批准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启动建设,这是目前我国惟一一家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陕北能源开发从此驶上了快车道。
陕西省省长袁纯清介绍,为了把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成国家及世界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陕西省制定实施了“三个转化”战略:煤向电力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转化,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努力打造煤电及载能工业、煤制油、煤、盐化工和油、气化工“四大产业链”,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这一战略实施,使陕北能源开发利用的门槛大幅提高,过去“大上项目”变成了“上大项目”;以前地方政府对投资“饥不择食”,现在环境设置、资源利用、水消耗等门槛上都有了重大突破。这些转变,使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呈现出大规模、高起点、重转化的良好态势,许多项目出现了“废气消失、废水循环、废渣变宝”的喜人景象,陕北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正在恢复。
能源成增长极
袁纯清说:“经过4年多建设,陕北能源开发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006年陕西各类能源产量创历史新高,全省煤炭产量达到1.6亿多吨,在全国排名第三位,实现产值341亿元。陕西省煤业化工集团公司投资建设的上千万吨大型现代化煤矿———大佛寺煤矿和黄陵二号矿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一批重点项目全面铺开。神华集团神东矿区已成为我国第一个亿吨级现代化煤炭生产基地。
随着近年来低渗透油田开采技术的不断进步,陕北成为我国原油产量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2006年陕西省原油产量高达1988万吨,全省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总产值756亿多元。延长石油集团公司共生产原油926万吨。而在陕北开采石油的中石油长庆油田公司,2007年前7个月就已累计生产原油突破了1亿吨大关。
在能源开发的带动下,陕西全省经济也是生机勃勃。去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4523亿元,提前4年基本实现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建设经济强省“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同时,2006年还成为陕西财政收入增长最快的一年,收入增幅位居全国前三位。能源工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了支柱产业的作用,200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098.5亿元,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6个百分点。
陕西省发改委介绍,目前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已重点实施50个煤化工、石油化工和电力重大项目,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初显成效。预计到2010年,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将形成年产2000万吨原油、2000万吨炼油、100亿立方米天然气、2亿吨原煤、400万吨甲醇的生产能力,初步建成中国重要的能源接续地和大型煤化工基地。
一业兴带动百业兴
在能源经济带动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陕西省委、省政府将发展目标定位从过去的“建设西部经济强省”调整为“建设西部强省”,提出陕西不仅要实现经济强,还要实现科教强、文化强的发展目标。
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陕西省在能源化工产业重点突破之后,并不满足于工业经济的“一枝独大”,开始在缩小城乡差别、统筹区域均衡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等社会经济各个方面进行探索,努力实现全面、均衡、协调的发展。
以榆林市为例,能源经济的迅速壮大使农民普遍受益。笔者在毛乌素沙漠中的靖边县红墩界镇万丰泉村发现,这个村家家户户建起了沼气池,建起了标准化羊舍,全村人均收入也从5年前的950元增长到了2006年的万元左右,两年间增长了9倍。随着能源开发的顺利开展,榆林市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榆林市领导表示:农民没有富起来,就不能说榆林富了。据悉,“十五”期间,榆林市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2亿多元,使33.5万人脱贫。“十一五”期间,榆林还将加大扶贫开发投入,使剩余80.5万贫困人口基本脱贫。
这种“一业兴带动百业兴”的发展思路,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更为明显。位处黄土高原的陕北,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随着能源经济的大发展,使政府和企业在治理环境方面有了更大的实力和保障。延长石油集团准备在3年内投资42亿元,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治理,精心打造环境友好型企业和资源节约型企业。
眼下,陕北人一手抓能源开发,一手抓生态治理。为了让绿色漫过黄土高原,陕西省创造了数个全国第一:水土流失治理速度位居全国首位,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74万平方公里,年治理面积占到全国治理总面积的八分之一;黄土高原区淤地坝建设居全国之首,全省累计建成淤地坝3.74万座,累计拦蓄入黄河泥沙50亿吨;全省入黄河泥沙年均减少1.3亿吨,年均拦蓄入黄河泥沙量居全国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