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文化中的外来企业
苍茫戈壁,浩瀚沙漠,这里被称作生命的禁区。然而在这块土地上,胜利油田西部新疆勘探开发中心车排子采油管理区的107位年轻人创造了胜利油田的一大纪录:第一次在胜利油田本土之外建成产能基地,该区2006年原油产量达到15.6万吨。
胜利新疆勘探开发中心经理刘传虎说:“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靠的就是吃苦奉献、勇往直前的‘骆驼’精神,不屈不挠、意志永恒的‘胡杨’精神,乐观豁达、冷静厚实的‘大漠’精神。”骆驼、胡杨、大漠这些西部特有的事物,成为这一年轻团队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成为采油管理区蓬勃发展的驱动力。
骆驼精神
骆驼,耸立着驼峰,高昂着头,不惧风沙,负重前行,一步一步艰难跋涉。车排子采油管理区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在艰难中前进。胜利油田投入开发的时间已经将近半个世纪,在主力探区取得大规模发现的难度越来越大。重新寻找资源接替阵地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2006年初,胜利油田提出:当年在车排子地区建成15万吨产能,拿到10万—15万吨产量。按照正常做法,从上报探明储量到建成产能,至少需要两年以上的时间,但当时,距车排子地区勘探取得突破仅仅9个月。面对重压,管理区年轻人经过详细论证,大胆选择了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勘探开发一体化。这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为车排子采油管理区实现高速高效开发奠定了基础。2006年3月,车排子采油管理区主力油区排2井区产能建设会战正式开始。经过近一年的运作,这种带有试验性质的开发方式取得了成功,超额完成原油生产任务。
同时,在排2井区开发过程中所采取的项目化运作、市场化运行、社会化服务、属地化用工方式等诸多探索,更为中国石化新区勘探开发模式的建立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这种开发模式或许会成为今后中国石化新区产能建设普遍采取的模式。
胡杨精神
胡杨是一种象征,它代表了一种意志,一种不屈不挠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大片胡杨林夹道的新疆沙漠公路上,洒下了车排子采油管理区人员的汗水。车排子采油管理区成立之初,引进了国内外最为先进的管理方式,即油藏经营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对某一油藏或油田开发制定和实施优化,通过优化进程,有效利用各种资源,降低投资额度和作业费用,使油田开发获得最大效益。管理区没有采油队,管理区直接管到了采油计量站。刘传虎说:“油藏经营管理的首要要求就是组织机构扁平化。管理区不设采油队,不仅削减了不必要的管理层、节约了大量的管理费用和人员,更使整个开发流程更加优化。”
在优化组织机构的同时,管理区还根据油藏特点和分布,将地下油藏划分为9个独立的管理单元,并且将地下油藏和地面集输系统有机结合起来,使每一个油藏都能做到计量科学精细、生产动态清晰、调整合理有效、地面管理严格高效。
大漠精神
车排子采油管理区工作环境艰苦,周边人烟稀少。在这里,既要承受工作中的巨大压力,又要忍受远离家人的寂寞和相思。
2006年,管理区产能建设全面展开,当时正值盛夏,白天烈日暴晒,地表温度高达50多摄氏度,穿着厚实的工衣和工鞋,人如同在烤箱里。为监督和管理好施工质量,管理区人员顶烈日、伴星星,以“漏一滴油,我负责”的责任心严把施工质量关,对投产的每一道工序进行全过程监督和管理,监督覆盖率达到了100%。扎实的工作作风和乐于吃苦的精神,保证了新井的顺利投产。
在这里,处处都能体现出一种舍家忘我、无私奉献的精神。胜利新疆勘探开发中心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规定每次上新疆不多于3个月的时间,但由于人少、生产管理任务重,管理区人员离家时间都在4个多月,有的为了早日完成产能建设主动放弃轮休,选择继续留在管理区工作。
大空间、大反差、大存在,一切都需要有一种大力量和大气魄来支撑,也只有这种大空间、大反差、大存在才能形成这种大力量、大气魄。“胡杨精神”、“骆驼精神”和“大漠精神”,这是车排子采油管理区人员对理想与信念执着追求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