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怀的社会责任
“财富权”往往决定“话语权”,你只要做成中国第一,那你就有机会成为世界第一
2008年3月9日,我受邀在哈佛大学就企业社会责任发表演讲。据有关媒体的同志讲,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受邀在国际上讲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家”。缘何?原因大概有三:第一,中国有企业(现代意义的企业)的历史太短;第二,中国讲企业社会责任的历史也不长;第三,国际舞台上某一领域话语权的让渡标志着该国在这一领域的崛起———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崛起了。“财富权”往往决定“话语权”
国际上的发言权,在某种程度上是取决于财富、取决于生产力水平的。
从这个意义上追本溯源,我们甚至可以说:发达国家的“长城”是用发展中国家的“砖头”砌成的!(再说得委婉一点:发达国家的“长城”中有我们发展中国家的“砖头”。)
新中国改革开放30年,是财富创造最快的时期。套用马克思的句式,我们可以说:中国在最近30年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300年所创造的生产力总和还要多还要大———这,正是我们今天获得话语权的源泉所在。
把生产力搞上去,是我们赢得国际“话语权”最为根本的路径。
众所周知,新建企业的设备一般总是比先建企业的设备要前卫一些,而先建企业又不可能一夜之间把所有的旧设备统统扔进垃圾场。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之间也往往面临着同样的际遇。这也是后来居上的理由。
每一个后发国家的崛起,都与新的历史潮流有关。在互联网、信息化这个历史潮流滚滚涌来的时候,全世界所有国家几乎一下子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这就是机遇。
我们中国创业者最大的幸福,就是坐拥全世界最大的市场。
而且,你对这个市场的脉搏最有可能把握得最准。
所以,还是我老说的那句话:你只要做成中国第一,那你就有机会成为世界第一。
“公益—收益—公益”的
良性循环
我和公司管理层有过多次讨论,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宜用“行为标准”,而不宜用“动机标准”。
不管跨国企业,还是中国公司,只要你做了好事就行,我们最好不要过分琢磨它背后隐藏的动机———第一,探讨动机没有意义,因为同样一件事你可以推测出一万个不同的动机,孰是孰非?第二,如果做了公益有收益,那叫“好人得好报”;如果做了公益的人和不做公益的人统统获得一样的回报,那事实上就等于“好人不得好报”;好人得好报,天公地道;难道非得好人不得好报,你才高兴?第三,做公益也要讲可持续发展,如果只有公益没有收益,只出不入,那就无法形成良性循环,只能进行单向性乃至一次性的“断头公益”;而只有形成“公益—收益—公益”的良性循环、永续循环,才能完成可持续发展的“千头公益”、“万头公益”。
如果本着“动机论”,那么,“不为收益做公益”固然是一种高尚,但“为了收益做公益”同样也是一种善举;如果本着“效能论”,那么,“公益背后无收益”是一种“有限公益”(竭泽而渔),“公益背后有收益”是一种“循环公益”(渔养并重)。
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上,存在“公益背后有收益”与“公益背后无收益”之分,也存在“有限公益”与“循环公益”之别,这种认识我们早几年就是有的。
在哈佛,提问者最不明白的问题是:“你为什么把股份全部捐了?”“你为什么不给后代留下一点?”这和国内的提问是一样的。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并不重要,但有一样东西很重要:中国人的责任自信!
大品牌就得负大责任
这不是口号,不是面具,而必须化作企业的“实践”与“瓤子”。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的第一要务。
第一,无责任则无品牌。薪水微薄,员工不满意;质量低劣,顾客不买账;信誉欠佳,银行不放贷;贡献平平,政府不支持……不承担责任的品牌大不了。
第二,大品牌伴随大监督。你是大品牌,所以,媒体盯你最勤、队友跟你最紧、社会评你最多。不要说“他比我差,为什么你不说他”,因为你是大品牌。不要说“你不怕死我也不怕死”,因为你是大品牌。不要说“我栽了树凭什么你也乘凉”,因为你是大品牌。你的四周布满了眼睛。怀疑的眼睛、期待的眼睛、威慑的眼睛、完善的眼睛。
第三,大品牌关联大市场。假如市场扩大一倍,你受益的比例比别人大;假如市场萎缩一圈,你受损的程度比别人深。你与整个行业同进同退、共生共荣。因此,你要承担更大的责任———你要代表行业与消费者沟通;你要代表行业肩负起产业进步的使命;你要比小品牌更多地关注全局,为了避免“死掉一个小品牌,毁掉一个大行业”的株连效应,你甚至要为小品牌充当免费的导师。
第四,大责任通向大舞台。负一省之责,你是一省品牌;负一国之责,你是一国品牌;负全球之责,你是世界品牌。责任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第五,大品牌责系大人群。你是行业领导者,最多的人信赖着你、最多的人支持着你,你的一举一动牵涉着最多人的利益———那么,你不负大责任谁负?
总之,大品牌就得负大责任。有时候,超额负点责任也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