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频道>> 企业家访谈>> 正文

吴迪:“绿业”的召唤

人民财经网  2015-03-31 11:20:16 阅读:
核心提示:

  他与绿色有缘。

  小时候,他有一个最大的梦想:穿上绿色军装,驰骋疆场,荣立战功,成为将军。虽然当时那个年代已取消了军衔,但在他的心目中“司令”、“首长”就是将军。因此,在他16岁那年的一次偶然机会,他毫不犹豫地放弃正读的初中课本,毅然决然地奔向了军营,幻想着能够成为一名身着绿色军装的将军。

  然而,由于部队整编改革和母亲的突然生病,使他没能实现当将军的梦想。经过6年军营生活锻炼的吴迪复员回到老家,成为扶余国有商场中的一名“新兵”。

  30年后,他成为全国首家“绿色产业集团”的领军人和“中国农产品市场建设十大功勋人物”。他领导的集团旗下拥有51家企业,员工近2000名,并为下岗职工、进城农民、复转军人、毕业学生等共4万多人解决了就业问题。按照我国军队的常规编制,一个军团有多少人﹖可不可以称他为另一个战场的“将军”﹖“绿业将军”他当之无愧。因为他小时候的“绿色军装”和现在的“绿色产业”形成了一个历史的“绿色”闭合。

  他就是吴迪,吉林省绿色产业集团(吉绿集团)和吉林江山集团的董事长。近日,记者专赴长春对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绿业将军”进行了采访。

  绿色召唤:初二学生的“天降兵缘”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军人,是社会最受尊敬、最令人向往的职业之一,身穿绿色军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年轻女孩梦中的“白马王子”,也是男孩子们心中的偶像。吴迪和大多数男孩子一样对军营充满了向往,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军人,更梦想能成为一名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但对出生于吉林省扶余县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的孩子来说,当兵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征兵名额有限,很多家庭为了孩子当兵四处活动,而能够如愿以偿的毕竟很少。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没有通过任何“关系”,年仅16岁的吴迪却梦想成真。

  回忆那段往事,吴迪至今还非常兴奋,脸上堆满了有点稚气的笑容。他告诉记者,那是1970年冬天,正是部队征新兵的季节。征兵工作快要结束的时候,地方政府为前来招兵的干部和即将参军的新兵举办一场文艺晚会,当时正在初二读书的吴迪作为板胡独奏演员参加了晚会。第二天,一名负责招兵的部队干部找到学校领导,说晚会上那个表演板胡独奏的学生文艺才能不错,问他是否愿意当兵,如果愿意马上可以跟我们走。当校领导把这个消息告诉吴迪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一溜小跑到母亲单位告诉了母亲,母亲听后先是惊喜,过后又开始犯难。因为吴迪的父亲正在外地出差一时不能回来,而且那时通讯不便也无法联系上。儿子这样一件大事没有父亲的同意怎么办?母亲最后决定,让儿子自己拿主意。尽管只有16岁,从未远离家门的吴迪这时做出了平生第一次重要的抉择:参军!当天,他收拾了简单的行李,第二天就跟部队一起到了远在异乡的某部坦克独立师,成了部队文工团的一名文艺兵。没过几天,出差的父亲回家后不见了儿子,便匆匆赶到吴迪部队所在地,看到儿子在部队一切很好,才放心返回。

  和平年代的军营生活,没有硝烟和战火的洗礼,很多新兵心里都会有一点点失落感。但吴迪却没有这样,他利用在军营这个丰富多彩的新天地,严格要求和认真锻炼自己。他除了在文工团里担任演奏、伴奏员,发挥和提高自己的文艺技能外,还在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写作。由于他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一手好字,不久被调任团里文书,负责内部小报、黑板报和文书材料等。从此,他既要参加团里的各种排练和演出,又要做好文书工作,十分辛苦,但他什么任务都能出色完成,并在几十名同年兵中第一个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6年的部队生活,培养了我严格规范和雷厉风行的行为习惯和永不言败的坚韧性格,也让我养成了刻苦学习和不断提高自己的习惯。”吴迪对记者分析,这是他后来能够在各种艰难困苦中把事业做大、做强、做久的重要原因。

  灰色咏叹:国有商业的“体制之痛”

  1976年,吴迪所在的部队进行整编改革,一些文艺团体被解散、撤并,文艺兵面临艰难的转行。吴迪也面临艰难的选择,在部队继续做那个遥遥无期、无仗可打的“将军”梦,还是回到地方做一些更富挑战性的工作?正在这时,母亲生病的消息传来,使从小就很懂事、很孝顺的吴迪决定离开部队,一方面可以照料母亲,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趁自己年轻,可以寻找机会干一番事业。

  吴迪复员后被安置到一家工厂工作不久,由于工作需要调到扶余第一百货商店,任政工干事。刚刚走上新的工作岗位,他就表现出了一个军人特有的认真和刚毅。尽管家里和单位不到200米的距离,但吴迪却经常不论白天黑夜都呆在单位里,整理各种学习和宣传材料,组织员工培训等,几乎没有星期天也没有节假日,有时顾不上回家吃饭,家人就将做好的饭送到他单位来。

  由于工作出色,不久被提为商店副主任,而后又被调到扶余商业局任领导秘书。正在事业蒸蒸日上、职位步步高升时,远在长春的爱人希望他离开扶余到长春工作,重感情的吴迪便放弃商业局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于1983年7月调往长春。而在省会城市长春,一个来自小县城的普通干部根本没有什么优势,他被安排到吉林省信托贸易公司所属的铁北仓库,做了一名普通的装卸工,每天的工作就是装卸各种农副、土特产等供销社货物和商品。有时一天一个人要装卸十几吨货物,满身脏污,晚上累得身体像散了架。

  这样的日子过了半年,吴迪偶然遇到了一个发展的机会。省商业厅在进行人事制度改革中,其直属单位吉林省松花江商场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业务经理。吴迪所在单位人事科有一位干事因了解吴迪经营和管理商业企业的经历,向组织推荐了吴迪。经过严格考核,吴迪被任命为吉林省松花江商场副经理。凭着在商业系统多年的实际工作及领导经验,还有军人那种说话做事的果敢风格,吴迪上任后马上对商场的经营和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改革。很快,商场管理规范了,服务态度改善了,服务技能提高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商场赢得了省直先进单位的荣誉,同时,吴迪也被提升为商场的经理兼书记。

  1985年7月,由于在商业领域的杰出表现,吴迪被调任省公司工业品部经理,掌管全省日用工业品的联购分销大权。在全省供销系统,当时社会流行的紧俏的电视机等家用电器、自行车、名牌烟酒等商品都要经他的手审批。在这样一个实权位置上,吴迪再次用商业才能展示了自己的实力:组织了吉林省首次全国性的工业品展销订货会,为吉林省的日用工业产品走向全国开辟了一个新的窗口;同时,也引进了全国各地的日用工业品,活跃了本省城乡市场。但令他一直感到困惑的是,尽管他大胆进行了多种改革和探索,但国有商业体制的局限性还是严重影响了他的积极性。比如说,没有用人的自主权,经营业绩和收入难以挂钩,就连那些原本归他调配的紧俏产品,也会因为经常接到来自很多方面的“条子”、电话等,而不能正常供应市场,尤其是乡村市场。

  蓝色诱惑:南方的“海”和北方的“船”

  “老实说,我对这种体制弊端感到心理郁闷,”吴迪对记者说,“但更重要的是我向往南方那种改革开放的气氛,我觉得自己更适合到那样的地方打造出一片新的天地。”

  吴迪介绍,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在吉林商业部门工作的日子里,有多次机会到广州、深圳、珠海等南方开放城市,亲身感受到因为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体会了那里热烈活跃的商业气氛和紧张有序的工作节奏。他在深深羡慕向往的同时,就像一个军人发现了最有价值的战略要地必须攻下一样,他生出了大胆的念头:下海,到南方!

  1987年10月,正当上级组织准备对吴迪再次提升职务时,他却突然提交报告辞去现任经理职务,决定去深圳的中国农垦南方公司工作。这个消息一经传开,很多亲友都不理解,单位领导也感到非常惊诧,妻子开始也不同意:好端端的省直企业领导,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职位怎么说辞就辞了?到那个不可捉摸的、没有稳定塌实感的南方城市去打工,谁知道将来会有什么出息?但吴迪还是毅然决然离开了长春,开始了他的下海经商之路。

  然而,下海的感觉并不像他所想象的那样浪漫、刺激。离开了体制内的关系和资源,吴迪发现自己突然两手空空,几个月的时间里,除了替别人管装修工地,就是做点地毯等装饰材料贸易。这种局面让他认识到,尽管身置南方开放城市这个“大海”里,但要寻求发展必须要有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船”。于是,他想到了家乡,想到了吉林的亲人和朋友,想到了那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工农业产品等。

  俗话说“好马不吃回头草”,但吴迪不全信这个。他觉得如果“回头草”更有商业价值为何要放弃呢?于是,他带着与深圳江山公司合作出口废钢铁的项目重回吉林。

  黑色幽默:吉林出了个“废钢大王”

  东北作为我国最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很多工业企业不断进行技术改造,还有一些工厂在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开始出现衰退,生产滑坡、效益下降,甚至出现倒闭破产。在这样一种形势下,也自然形成了大量的废旧钢铁资源。吴迪之所以选择出口废钢铁项目,是因为他对组织货源胸有成竹。

  吴迪回忆说,最初他还不如胡传魁,老胡起家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而吴迪当时只有6个人,且赤手空拳。因为出口许可证和资金都是合作方江山公司出的。6个人中多是吴迪在吉林商业系统工作时的老同事、老部下,基于对吴迪的信赖,跟他下海一起创业打拼。这些过去身为省直商业部门的工作人员,有的甚至是领导干部,几位创业者,不计别人的冷嘲热讽,更顾不上自己的辛苦劳累,投入了轰轰烈烈的“收破烂儿”工作中。

  “我们和一些废品收购点进行合作,也和一些工厂直接谈判收购废钢,但更多的是亲自跑到千家万户进行上门收购,不折不扣的就是收破烂儿的。”吴迪坦言,小时候他看到收废品的就觉得像是乞讨,心里有一种同情,也有点歧视。但没想到今天自己从国家商业部门的一名干部下海,居然也干起了这个行当。也就是从那时起,在吴迪的心里,不再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对那些从事艰苦营生的人甚至还充满敬意。思想与性格的成熟,使吴迪和他的创业者们把废钢收购当作一场艰苦的战斗和伟大的事业。因此,所有苦和累他们都咬牙坚持。整个1988年,他们在长春、吉林、沈阳、大连等城市走大街、串小巷,和很多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得到了千家万户支持,使废钢铁货源的组织工作进展得十分顺利。他们最难忘的是在大连香炉礁码头的日日夜夜。接货、检斤、集港、审证、制单、装船,在此过程中,还要协调商检、海关、港监、港调、外代等单位的关系,通常这些工作要几十个人来做,可他们只有几个人,十分辛苦。废钢的运输火车、汽车都有,时间又不固定,他们冬冒风雪,夏顶烈日,起早贪黑的奋战在码头货场,有时到货量大,连续两三天都不能回住处休息。有人累病了,吃点药仍然坚持在第一线;有人两三个月都没时间理发,头发长的都可以梳辫子。吴迪更是身先士卒,既指挥现场,又亲自搬运;既负责验收、检斤,又做货物的看守者。一个初冬寒冷的夜里,因为连续两个晚上没有休息,他躺在货物旁边的长凳上竟然睡着了。

  辛苦的工作换来了收获。一年下来,他们收购的废钢总数达到2万多吨,这个数字占大连港全年出口废钢的四分之一。他们不但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收入,吴迪也成了业界公认的“废钢大王”。一个从绿色军营走向社会的商业人才,如今却成了废品收购业的“破烂儿王”。那座在码头用废钢堆积起来的“黑色大山”和这种人生的经历让吴迪至今想起来,都觉得充满黑色幽默的味道。

  收购废钢铁所获得的成功,使吴迪率领的“北上”小分队名声大振,深圳总部还决定在长春正式设立分支机构,他被任命为该机构的主要负责人。此后,他又率领部下轰轰烈烈的开展了几单“豆米百”、“玉米”等农产品出口业务。正当大家认为吴迪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他又出人意料的向组织正式提出了辞职申请。

  重归绿色:打造国内最大的“绿色航母”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国家重点建设的生态省,也是优质杂粮杂豆、农副土特产品和野生林产品的主要产区,以营养、优质、安全为特征的绿色和有机食品产业在这里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近年来,吉林省绿色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也存在企业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产品科技含量低、品牌优势不明显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吉林省政府提出了“培植大龙头,建设大基地,搞活大流通,建立大市场,构建大产业”的总体思路,并决定组建吉林省绿色产业集团。基于江山集团在吉林农业产业化领域的产业基础和影响力,吉林省农委争得省有关领导同意后,决定“吉林省绿色产业集团”由江山集团做主发起人牵头组建。

  对吴迪来说,这既是加快开发建设吉林省绿色产业的千秋大计,也是江山集团进一步做大做强的良好机遇。经过进一步的调研和论证,在省有关领导和部门的支持下,2004年12月,以江山集团为主发起人的“吉林省绿色产业集团”(简称吉绿集团)挂牌,成为继吉粮集团、森工集团后的吉林省又一个大型农业产业集团,也是全国首家以绿色产业命名的企业集团,被称为国内最大的“绿色航母”。为了集中精力发展吉林省绿色产业,吴迪辞去了江山集团总裁职位,出任吉绿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从16岁那年穿上军装和绿色开始结缘,到如今成为吉绿集团的掌门人,吴迪感觉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好像只为了一个“绿”字的轮回。不同的是,青少年时代的那个“绿”字,主要是一种少年壮志的冲动,而今天年已半百时重温“绿”字,却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对事业的热爱和对社会实实在在的责任感。

  吉绿集团成立后,根据省政府批准实施的《吉林省绿色产业集团组建方案》中,关于整合基地、整合企业、整合品牌、整合市场的任务要求,针对吉林省绿色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资源丰富情况,充分发挥集团功能,通过市场化运作,各种资源的整合工作进展十分顺利。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采取收购、参股、合约等方式,有效地整合了永吉岔路河地区的水稻、洮南和扶余地区的杂粮杂豆、抚松和汪清的山珍特产等生产基地和企业;采取兼并、托管、代理、挂靠等方式,有效地整合了以江山集团为代表的吉绿集团股东和以大安大发实业开发有限公司、扶余三川农产品开发公司等企业为代表的其他成员单位的产品品牌和市场流通通道。

  在做好以上各项整合工作的同时吉绿集团还从企业自身长足发展的角度启动了总投资为2.1亿元,包括优质稻米研发实验、万公顷水稻种植基地建设(含土地集约经营和农机推广应用)、10万吨稻谷精深加工和市场营销、农民培训与转移输出等子项目在内的“吉绿稻米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为1亿元的“小粒黄豆深加工项目”;总投资为9000万元的“吉林绿色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建设项目”。

  提起吉绿集团的“草产业开发项目”,吴迪激动地说,这个项目是我们着力要做好的一件大事。2005年,吉绿集团在整合企业过程中,收购了吉林时代绿源草产业有限公司51%的股权。这个公司历经9年,在优良牧草种子繁育种植、草产品加工与储备、草地精品牧业发展、草产品流通和利用具有耐盐碱、耐干旱、耐低寒、耐贫瘠特性的优质牧草治理荒漠化土地以及沙化、退化、盐碱化草原等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循环经济模式”。吉绿集团控股该公司后,计划用5年时间,投资3亿元,在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重点发展鹿、牛、羊等精品养殖及加工产业,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统一,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回忆吉绿集团组建后一年多的工作,吴迪感慨地说,虽然吉绿集团是民营股份制企业,但我有一种“下海”又“归队”的感觉。这是因为,我们所做的事业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的“三农”内容,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业,得到了很多国家和地方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一个拥有50多家涉农企业、掌控30多万公顷种植基地、带动1万多农户的龙头企业,政府怎么会不关注、引导和支持?话又说回来,要做好这番事业,我们怎么会脱离政府而独往独来?

  在向记者描绘企业的发展蓝图时,吴迪用力挥动着他壮实的臂膀,指点他的“江山”和“吉绿”,那样子很像一个前线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只是他和他的“战友”们没有身穿“绿色军装”而已。

  “我们的目标是:到2010年吉绿集团将拥有成员企业超100家,国内外营业网点超100个,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

  3个100,军令如山。从军营走出来的吴迪说出这些数字时铿锵有力,让记者感到他好像不是在谈企业规划,而是在宣读一份庄严的军令状。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产品与服务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招聘信息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人民经济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4 finance-people.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961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85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东升园华清嘉园13号楼
服务咨询QQ:601346133    36351310 投稿邮箱:39325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