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正文

民营企业需要的超越

人民财经网  2015-03-16 10:23:03 阅读:
核心提示:

  只注重模仿抄袭而忽略了产品的特色性

  我国的民营企业在建立和成长的初期,由于在生产规模和资本积累方面的劣势而缺乏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他们只能模仿生产社会紧俏商品。一旦某行业供给不足而赢利丰厚,先行企业的成功就又成为其他企业效仿的对象。大量的民营企业都是以这种方式开始最初的生产经营活动。在企业缺乏生产和市场经验的改革初期,这种发展方式不失为企业成长较为可行的选择。但是抄袭一旦成为民营企业的普遍发展方式,企业的产品就具有高度的同一性,其性能、质量甚至外观方面都非常相似。而大量雷同商品的出现,就会使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尤其在当代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的形势下, 这种对外部技术力量依赖性过大而且又都依赖同一技术源的民营企业,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和固定的消费群体,并终将因其市场份额被国外公司所抢占、生存空间被国内公司所挤压而前景黯淡。

  只注重产品定位而忽略了市场的细分性

  我国的民营企业是在短缺经济上起步的,而且他们的发迹大多是抓住某一个好产品,瞅准一个市场空当,然后押宝于市场促销而一举成功,但这是无法重复的。然而偶然的成功却渐渐成为民营企业家的一种思维定式,他们只关注现有产品的定位,倾注全力竞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尽管许多企业也对新产品进行可行性分析,也使用市场定位、目标市场、顾客群、目标细分等方法,但从根本上说还是一种在办公室里的感觉和预测,是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的定量分析。说到底,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市场调查是整个营销的龙头。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的今天,我们正处在由小康的市场经济向全球一体化市场过渡的上升阶段。在这个新阶段中,民营企业靠机会经营、靠产品经营,定会遇到严峻挑战。因此,民营企业一定要学会市场经营,一定要深入调查市场、研究市场,一定要针对市场的不同需求来进行市场细分、设计不同的产品、开发不同的技术。因为决定哪种牌子能够取胜,不是产品本身,而是消费者如何看待这些产品。所以,民营企业家一定要认识并把握企业与市场的关系:是市场创造了企业的辉煌,有市场才上,无市场就不要上。

  只关注多元经营而忽略了产业的关联性

  很多企业的经验告诉我们,仅做一个产业是很难实现经营目标不断提高的。于是企业家在企业进入成熟期后就应该将视野投向其它产业,这是通过多元化将企业规模做大的一个最佳时机。多样化其实不是陷阱,而是一把双刃剑。成功地在多个行业中扩张,确实能给人一种王者风范,然而更多的企业往往由于主导思想上的失误而导致全盘皆输的结局。多元化本身是一种播种、培育、探索的过程,尽管从中可以找到自己将来要开辟的新领域所在,但对于80%的民企集团而言,主导思想不应该是做大,而是应该做专,应当尽快培植起自己的主导产业,并构筑起自己从产品结构、服务方式到人才素质的全面系统的核心力,以力争成为某一细分市场的龙头老大。待某一个行业取得优势后,再根据产业上下游和产业关联度原理来进行二元化和三元化,并将核心企业交给自己的得力助手去打理,自己再开辟新的成长空间,以减少由市场集中可能带来的风险,这是符合企业家精神的,也是符合一个企业作为一个赢利组织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内在要求的。

  只注重纪律制约而忽略了劳资的融洽性

  由于民营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平均年龄都在40岁以上,在其生活和创业过程中,工业化思维模式根深蒂固。即使在最能与信息化管理相适应的民企总部,还未能看到哪一家开展人性化管理的弹性工作制,企业仍然将被淘汰已久的泰勒制管理思想奉为至尊,片面地认为铁的纪律和无情的制度可以解决企业里的一切管理问题,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对立起来,认为干部员工与企业的关系是劳动力(同时包括知识劳动力)的买卖关系,以工兑钱,能发工资不愁没有人来求职,“只要肯出钱,就一定能买到人才”,把干部员工自身权益逼到他们心理承受能力的最低底线,根本不尊重被管理者的切身利益和独立人格。当企业面临困难的时候,更是采取短视办法,随意延长员工的工作时间,却不能按时发放工资,加上养老、失业、医疗等主要劳动保障方面又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这种不平等、不公正、不规范的劳资关系不断引发大量的劳资纠纷。经常性的劳资纠纷,不仅使企业成本增加,而且使企业凝聚力持续下滑,民营企业的发展因此而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只注重筹集资金而忽略了人才的广纳性

  有些民营企业,由于粗放管理导致了资本积累的缓慢,甚至由于经营者的过度挥霍而又不断地忙于资金的筹集。也有一些民营企业家,才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后不久,就十分自负,他们凭着敢于负债的勇气一举实现了企业规模的跳跃。总之,四处筹资几乎是民营企业共同的行动。在忙碌中却忽略了各路人才的吸纳,这几乎是民营企业共同的弱点,民营企业由此而缺乏一个稳定有力的人才群体。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民营企业至今还没有深刻地意识到:人才是一种稀缺的宝贵资源,现代企业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争天下者必先争人,取市场必先取人”。说到底,聚才比集财更重要,融智比融资更重要。民营企业若再不及时地树立起“大人才”的观点,就不可能致力于英才的广泛吸纳,也不可能形成产、学、研一体的科技开发体系、经营管理体系以及借助于“外脑”组成的智囊团来支持和优化企业的重大决策,更不可能把高素质的员工视为企业最宝贵的财产和资源来培养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快速成长和长期运作就只能是无法实现的空想。

  只注重近期利润而忽略了规划的长远性

  纵观国内外企业的兴衰沉浮,一个共同规律就是,谁坚持长期战略,追求长期效益,谁就有旺盛的生命力,谁就能成长为行业巨人,并制造出持续增长的神话。因为制定一个目标一方面可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理由,并使企业能及时将资金投入到符合目标的项目上;另一方面可吸引优秀人才的加盟(目光短浅的企业是无法吸纳贤才的),且使企业能保持寻找创新和成长的冲动。相反,缺乏战略眼光的企业,就如同在汪洋中随风漂流的一艘小船,随时都有覆没的可能。但是我国民营企业大都是“埋头干事而忘了抬头看路”,他们一如既往地采用传统的方法做着传统的业务,惟一的目标是不断扩大规模,增加营业额和利润,对企业长期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都缺乏考虑,总处在粗放经营的外延扩张发展状态中,而不是有计划地积累核心力量,提高发展层次,优化组织结构。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产品与服务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招聘信息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人民经济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4 finance-people.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961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85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东升园华清嘉园13号楼
服务咨询QQ:601346133    36351310 投稿邮箱:39325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