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正文

从草根开始的平民精神

人民财经网  2015-03-02 10:57:10 阅读:
核心提示:

  我是“土包子”

  不久前,我从广州乘飞机回公司,有一位福建人在飞机上认出了我。

  他说:你是名人啊,没买上一等舱啊?

  当时我乐了,我说:我买的就是这个经济舱,哪里是没买上一等舱呢?像我们这样的人,尤其当时奋斗的时候多苦!节俭的习惯早进入骨子里了,我们如果为了哪天能坐上头等舱干事,到不了今天,也不会有明天。他说:你能干好,你能干成,就凭这一件事情。

  我也相信很多人能像这位福建人一样对这种行为表示肯定,这是一种平民精神,也是我们公司一直传承发扬的宝贵的企业文化。在我们公司刚刚发展的1996年,我曾对着我手底下的那百十多号人慷慨激言,我说,在座的,有哪位家里有10万财产?家里的直系亲属有县级以上干部的?请举手,我们恭恭敬敬地请您离开。我们这里是平民公司,以后的一切都必须完完全全靠我们自己奋斗,想依靠谁门儿都没有!我们一无所有,我们以后的路会很苦,但是我想带领大家赤手空拳打天下,用我们平民的热情和对太阳能的热爱去开辟太阳能这片荒漠地。

  正是平民精神———这种可贵的自我肯定精神给了我强大的自信心,给了我们无穷的支持力量。现在很多人怕自己“平民化”,怕说自己来自农村被人称为“乡巴佬”,怕家庭贫寒被他人耻笑,我说这是忘本。我记得很清楚,在我年轻时参加外语培训的时候,有一位美国二战的老兵,曾是《美国之声》的战地记者,他给我们当培训老师,一见面就对我们学生讲:我是山沟沟里出来的“土包子”。那种自豪,那种自信让人对他平添的不仅仅是尊敬!

  我们很多年轻人欠缺的就是这种平民精神,这种依靠自己双手和大脑奋斗的精神,尤其是那些以出身论身价的自卑年轻人!其实不要因为出身卑微而感到自卑,这恰恰是上天送给你们成长的最好的礼物,是你们拥有的最大的财富和最大的优势。石头底下压着的小草,它的生命力远远大于温室里的绿苗苗。甩开那些虚幻的来自祖宗的荣耀,自己奋斗,等自己有成绩时也能自豪地对人家讲“我是从山沟沟里出来的土包子”。

  不要假慈善

  以前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和社会都能达成很多很好的共识,比如为社会创财富、为用户添快乐、为员工谋福利、为股东赢利润、为国家缴税金等等。但我们也看到社会对企业存在着众多的认知误区,像“占有率就是一切”、“上市就是一切”,在这样的偏见误导下,很多企业走了弯路,吃了许多极端化的亏,所以企业自身需要不时地“纠偏”。

  “纠偏”不是否定也不是反对,只不过是“补缺”,像企业的慈善,企业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在量力而行的基础上捐得越多越好,但我们反过来看有些企业,外面慈善事业做得如火如荼,企业公众形象也一路高歌,但它内部搞假冒伪劣,坑害消费者,影响群众的身心健康,这样的慈善和公益还有意义吗?

  在最基本的企业责任做不好的情况下搞“别有用心”的慈善,我觉得这是不对的。作为企业中人,我提这种想法,首先检查我自己:在做慈善捐款的时候,我首先要把自己产品的质量做好。现在我觉得越做慈善越做捐赠,反过来对家里更要严格把关、更要整治,把什么?整什么?我们产品的卫生、健康、质量有没有问题?如果有问题,我捐的那些东西最多是补自己的罪过而已,哪还敢宣传?哪配得上社会的认可?哪还能被商界树为标兵?

  同时,我也不断地检查自己的基本功课做得好不好?这两年的春节我感受非常深刻。我们公司每年春节都有一项议程,我和工会主席走访贫困员工,每年走访的内容一样,但心情却不同。以前有时候的确有走过场之嫌,当然也有责任心、同情心在里面,但不像现在认识的这么深刻。

  走访员工回来后我自责了好几天,他们都是一些好员工,在自己的公司里干了这么多年,我却不知基层员工之苦,所以回来后我马上召开了公司高层干部会议,说我们外部的捐赠计划照样进行,马上开展内部捐赠工作。为此建立了三种制度。

  实实在在为员工

  我的三种制度是,一是“大政治”制度:高管必须带头捐款,以前只有某个部门出现捐赠时,本部门主管他才捐赠,其他部门的高管没有参与,以后要改变这种状况,工会定期统计家庭困难需捐赠的员工摸底情况,要求高管带头参与捐赠,这是“大政治”。如果不捐赠,列“无爱心黑名单”计入高管评定;二是困难“举报”制度:“举报”哪家困难、哪家需要资助。为什么要“举报”呢?实际上员工即使有困难也不往外讲,一个是不好意思讲家里有困难;另一方面不好意思麻烦别人。但是他的工友知道,我们只能通过这样的方法扩大资助范围。我们公司的员工非常可爱可敬,宁肯自己吃苦也要把机会让给他人的精神,在最基层的员工身上体现得最为彻底、最为纯洁,我们不能让这样的员工感受不到团队的温暖和支持;三是成立基金会并形成制度化。每位困难员工只要达到了受资助条件,就可以直接向基金会申请资助。以后公司每年拿出利润的一个比例计入基金会,再发动公司中高层参与,带动公司全体员工提高物质收入,形成一种互助慈善文化。

  我们要老老实实地补好“内部慈善”这门功课,这也对得起为公司发展付出辛苦的员工。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产品与服务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招聘信息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人民经济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4 finance-people.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961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85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东升园华清嘉园13号楼
服务咨询QQ:601346133    36351310 投稿邮箱:39325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