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正文

民营经济的新格局

人民财经网  2015-02-14 13:19:47 阅读:
核心提示:

  近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争创江苏民营经济第一大市的战略定位,紧扣私营企业注册资本超2000亿元和“3个60%”的年度目标,着力在巩固的基础上抓提升,在总量的基础上抓质量,在速度的基础上抓效益,民营经济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格局,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是把富民强市作为推动发展的出发点,民营经济的贡献份额进一步提高。坚持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富民强市的战略支撑,矢志不渝地推进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民营经济在增强经济活力、拓展就业空间、增加群众收入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区域发展提供了殷实的财富和不竭的动力。1—9月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民间投资692.35亿元,在全社会投资中的占比达74.5%,完成民营经济入库税金96.7亿元,增长48.9%,高出全市税收收入增幅11个百分点;在全部税收收入中占56.8%,比2006年同期提高4.2个百分点。全市个体工商户达28.68万户,私营企业户数达11.08万户,同比增长18.3%,私营企业注册资本达2010亿元,同比增长47.3%。

  二是把民资招商作为总量扩张的主抓手,民营经济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围绕私营企业注册资本超2000亿元的目标,不断创新民资招商的思路和举措,在产业集聚、项目对接、载体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在招商方式上,积极开展特色产业招商。充分发挥商会对同业的熟知优势、渠道宽广的人脉优势、自成系统的网络优势,积极开展产业招商,如皋市以商会为平台投资的中国肠衣城、太阳能工业园、长寿食品工业园等产业园区初步形成。在招商对象上,重点加强与民企500强对接。各地锁定民企500强,加大对接、推介、洽谈力度。海安县编印了民企500强名册发放到600多家定报企业,架设了优势企业与500强对接的桥梁。通州市加强与民企500强深度对接,浙江德力西集团投资7.84亿元兴建的再生资源利用项目已经签约大桥工业园区。在招商载体上,不断开辟新的发展空间。海门市积极推进招商载体从乡镇工业集中区向滨海工业新区等“四大增长极”为主体的大平台跨越,增强了承载民资大项目的能力。崇川区加强标准厂房的建设和使用管理,上半年建成标准厂房12万平方米,同时明确投资额1000万元以内的工业项目一律进驻标准厂房。港闸区按照“义乌式市场商贸区”、“周庄式旅游区”、“道口式楼宇经济区”等定位,加快建设项目载体,民资招商增势强劲。开发区全面启动“三镇两场”共建的20万平方米民营工业集中区建设,构筑招商新载体。2007年1—3季度,全市引进市外民资出现了翻番式增长的喜人态势。引进项目平均规模达798万元,比新发展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平均规模高出514万元。其中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57个、亿元以上的项目11个。引进市外民资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2.6%、38.9%、58.5%,服务业项目超过半壁江山。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仍然是民资招商的主攻方向,西安、武汉等科技创新重镇和500强民企成为民资招商新的聚焦点。2007年1—9月,来自长三角地区的项目数占55.2%,注册资本总额占59.5%;9家500强民企在南通市注册,注册资本为2.56亿元。

  三是把争创“三名”作为质态提升的着力点,民营经济的质量优势进一步放大。围绕促进民营经济提质增效,不断把争创“三名”活动引向深入。积极推动民营企业做强做大。加快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积极促进民营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2007年1—3季度,组织民营企业申报省高新技术企业175家,46家企业成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的新机遇,加快企业改制上市进程。截至目前,多维科技和南通富士通已成功实现上市;已进入上市轨道的企业达26家。引导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民营企业国际化进程。2007年上半年,全市民营企业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0.1亿美元,增长37%,高出全市对外贸易总额增幅15.5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在境外投资项目5个,投资总额972万美元。加大对重点企业和板块经济的扶持力度,促进民营经济规模扩张和集群发展。9月底,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达3906家,比2006年末增加944家。在前不久省经贸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江苏百强民营企业排行榜中,南通市以14家企业的上榜数名列全省第三位。2007年1—3季度,市县两级重点培育的20个特色产业板块实现营业收入1003.5亿元,增长50.3%。积极推动民企产品夺名摘标。质监、工商等部门切实加强业务指导,引导企业诚信经营、注重质量,积极申报商标和名牌产品,提升产品的美誉度和市场的覆盖率。1—9月,全市民营企业新申报省名牌产品86个,33家民营企业申报著名商标。凯盛家纺、紫罗兰家纺通过司法程序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截至目前,又有12家企业的13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新增数列全省第四位,总数列全省第三位。积极推动民营业主提升素质。开展“2006年度南通民营经济‘创三名’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第二次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表彰活动等,树立先进典型,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尊重“三创”的浓郁氛围,增强民营企业家做强做大、创新创优的责任感。搭建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平台,帮助民营企业家“充电”。市工商联、人事局等开办了面向民营企业家的MBA培训班、专场知识讲座和报告会,帮助他们拓宽发展思路,提升管理水平。

  四是把创新机制作为改进服务的突破口,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完善考核督查机制。贯彻量质并举的指导思想,突出民资招商和争创“三名”两大重点,对民营经济考核指标和权重进行了调整。坚持按序时进度进行考核,加强民营经济主要指标的动态监测,引导民营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对部门服务发展情况的跟踪督查,民营经济优秀服务部门评选试行申报制,各部门服务发展的主动性和超前性明显增强。健全组织推进机制。围绕民资招商、争创“三名”等重点工作,加大组织推进力度。针对部分乡镇民资招商业绩一度为零的状况,市民发领导小组召开民资招商零点乡镇主要负责人座谈会,明确任务,鼓劲加压。9月底,全市135个乡镇(街道)民资招商实现了全面开花,其中106个乡镇引资额过亿元。构建服务创新机制。积极探索通过提供公共服务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机制,围绕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互动培训、市场开拓和网上银保企对接、产学研对接、协作配套对接、人才柔性对接等八大平台建设,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性工作。市民发办、经贸委等引导和组织咨询服务机构面向100多家民营中小企业开展个性化诊断咨询服务。市发改委、外经贸局、外办、工商联等部门组织民营企业参加各种经贸活动,帮助民营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金融机构根据民营企业的需求,纷纷推出“梯级贷款”、“在线申请”、“小企业法人账户透支”等特色产品和服务,受到普遍欢迎。市财政局、经贸委等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扶持担保企业做大规模、放大倍数的政策建议,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融资担保难题。市国土局积极引导民营企业集约利用土地,并优先保障重点民营项目的用地计划。市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通过加大海外引智引才工作力度,加强与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培训合作,帮助民营企业优化人才结构、解决招工难问题。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产品与服务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招聘信息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人民经济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4 finance-people.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961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85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东升园华清嘉园13号楼
服务咨询QQ:601346133    36351310 投稿邮箱:39325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