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正文

临汾的采矿权改革

人民财经网  2015-02-04 10:09:44 阅读:
核心提示:

  临汾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已探明的矿种有38种,其中煤、铁储量最多。全市含煤面积1.54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5%,煤炭总储量629亿吨,保有储量达356亿吨。全市17个县市区中有14个县市区产煤,煤层赋存条件很好。煤炭工业是该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2002年以来,随着煤炭形势由买方市场转为卖方市场,煤炭市场在一夜间火爆起来,煤炭工业又迎来快速发展的大好机遇。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临汾市煤炭工业在发展上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不但没有随着市场的好转而解决,反而显得更加突出,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产权不明晰;二是煤矿规模小、数量多;三是不珍惜资源;四是采煤方法落后;五是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不完善。

  “黑金”不能再带“血”!怎样才能吸取教训,防止和避免此类惨痛事故的发生,面对政府方面极为重视,而采矿者却急功近利的矛盾,时任山西省省长的张宝顺在现场指挥抢险时指出,一定要在资源配置上实现突破,形成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新机制。

  “临汾市实行煤炭资源配置改革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王国正说这番话时踌躇满志。

  采矿权改革:资源不能再白用

  有想法就有行动。这次矿难显然刺痛了山西的神经。

  根据省领导的指示,临汾市立即行动,痛下决心,对非国有煤矿进行改革。不久,山西省政府将临汾市确定为全省煤矿采矿权有偿使用的试点市。

  近年,临汾率先在全国掀起一场煤炭资源从“无偿划拔”到“有偿使用”的革命。

  在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临汾市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煤矿采矿权有偿使用的实施方案》和《关于煤矿复产验收的实施方案》,其中对《关于进一步完善煤矿采矿权有偿使用的实施方案》,省政府常务会议进行了专题研究。这个方案明确要求这次试点工作做到“明晰产权、整合资源、有偿使用、强制采改、确保安全”。在改革方案确定之后,为了便于操作实施,市政府在总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完善和细化。

  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全市坚持按照“谁办矿、谁投资、谁经营、谁负责”的原则,对资源储量在100万吨以上的煤矿通过协议转让、拍卖等形式,将资源采矿权全部明确到法人。对原采矿权属乡、村、集体等所有的,把采矿权明确到直接经营者,重新核发“四证”,并严格行业准入标准。对国有煤矿全面实行了股份制改革,由个人或大型企业买断经营,采矿权也一并转让。

  除国有煤矿外,临汾市已有423座煤矿采矿权实现了有偿转让。此举不仅结束了对煤炭资源无偿配置的历史,而且产生了一系列的良性综合效应,因而受到山西省政府及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与关注。

  矿主钟情新政:大家的孩子成了自己的儿

  《煤炭资源整合实施意见》和《资源整顿实施办法》中规定:对年产9万吨以下的煤矿全部进行整顿或关闭,对尚有开发价值、资源位置相近或相邻的煤矿,按照政府统一规划、企业自愿联合的原则,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为单井单产15万吨以上的煤矿,逐步实现煤炭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在整合过程中,若有两座以上有证矿进行整合,以批准同意上缴价款矿为主,可将未批准缴纳资源价款的有证煤矿与已关闭的仍有剩余资源的煤矿以及邻矿之间的未批准资源或边角、零星资源进行整合,其余无法整合或资源濒临枯竭的煤矿全部关闭,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

  此举无疑影响到了一些小矿主的眼前利益,王国正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和干扰。甚至于在新政推出伊始,只有极少数的煤矿矿主投了赞成票。对此,市里确定了“原则不变、目标不变、方法灵活、一县一策”的工作思路,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在储量核定上,实行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标准收价款。以2000年全国统一核发采矿许可证时的保有储量为基础,减去换证后的动用储量为现保有储量,用现保有储量乘以煤种价格,计算出应上缴价款,既有效地防止了暗箱操作和腐败行为,同时也打消了矿主们的思想顾虑,此举推动了工作的全面开展。

  “有偿开采首先要解决的是告别免费午餐的问题,同时提高煤炭行业的进入门槛。”一位参与此次变革的政府官员告诉记者。

  新举措带来新变化。王国正向记者历数了此次变革带来的诸多好处:一是回收的价款,用于产煤矿山地质地貌恢复和生态建设,有利于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调动了煤矿法人珍惜资源的内动力。去年以来,全市300余座煤矿投入24亿元加强采煤技术装备,使资源回采率由过去的20%左右提高到现在的70%;三是提高了采矿者安全生产意识和管理水平。今年1至6月,全市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为1.35,比实行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前下降1.77;四是有效遏制了私开乱挖取得采矿权的矿主们对自有资源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及时举报和配合政府打击私开滥采行为维护了煤炭生产的正常秩序。

  “大家的孩子成了自己的儿”,一些矿主形象地给此次改革做了比喻。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产品与服务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招聘信息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人民经济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4 finance-people.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961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85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东升园华清嘉园13号楼
服务咨询QQ:601346133    36351310 投稿邮箱:39325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