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收益高能耗的背后
近年,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最耐人寻味的变化: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增长强势地区,普遍出现经济增长乏力的局面。
长三角、珠三角何以增长乏力
作为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代表,浙江和广东两省的企业亏损面上升,盈利能力下降。山东、江苏、广东和浙江四省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分别为910亿元、609亿元、622亿元、425亿元,而利润增速分别为47.2%、23.9%、4.4%和1.9%。广东工业企业利润落后江苏接近300亿元,同比增长不到5%,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
广东省统计局认为,上游原材料成本上涨是企业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受资源瓶颈约束和市场影响,工业发展受到制约;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广州经济的影响已有所显现;投资需求相对不足,结构亟须调整;出口退税机制对广州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
浙江的企业利润下滑更为明显,上半年浙江企业亏损达54.5亿元,为去年全年亏损总额的1.2倍。一向以温州模式而著称的浙江民营经济提前进入通缩。
浙江省统计局把原因归结为两点:工业生产成本上升和生产经营环境变化。在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企业生产经营的外部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明显回落,社会资金供应趋于紧张,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出现了困难,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生产和效益的增长水平。
央行的信贷紧缩政策对于以民营经济为主的浙江经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由于社会资金供应趋于紧张,企业资金需求压力增大,再度出现了三角债,甚至四角债和多角债,导致企业资金周转放慢,资金营运效率下降,进而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浙江统计局如此总结。
浙江和广东两个不同经济区域的经济大省上半年经济增长差强人意,从短期因素来看,上半年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比较大,包括投资减少等方面。从长期因素看,广东、浙江由于早前高速发展,目前遇到资源紧张、生产要素成本抬高的经济结构调整瓶颈,增速必然放缓。
经济增长方式亟待改变
表面上看,经济增幅回落是宏观调控的必然反应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代价。实质上表明:拼土地、拼劳力、靠投资拉动的外延式增长方式已难以支撑经济持续高速前行。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认为,这是经济转轨时期的阵痛,是不可避免的。这种靠土地、劳动力、投资拉动GDP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顶了,2003年出现的电力能源紧缺、土地紧张就是一种征兆。所以要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以内需为主,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企业方面要实现按要素分配,提高工人的工资待遇等,减少劳资矛盾;其次,政府方面应给予当代产业工人国民待遇,即享受城市居民待遇,实质上他们已经离开了土地,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一员,40%至60%的GDP由他们创造。农民工的工资提高了,才有能力在城市里消费,从而使消费结构得到升级,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以满足内需,最终形成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华东师范大学区域经济专家、环资学院院长曾刚认为,现在上海经济增长的下滑,是在宏观调控与结构转型的双重压力下出现的。这几年上海经济的拉动主要靠投资,而投资的方向则主要是以房地产业、制造业为主的“土木钢铁经济”。事实证明这条路到“转弯”的时候了,要转向现代服务业。
而江苏、浙江所面临的更突出问题则是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对此,江苏省省长梁保华日前明确提出:“江苏工业目前的主要任务,就是确保年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要超过25%。要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目前,长三角正处在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发展方式转轨的关键时期,较为粗放的低端生产力逐渐调整转移,新的高端生产力正在集聚,但还未真正释放能量。因此,有专家指出,眼下的增长速度放缓是一种“蝉蜕”中的“过程现象”。